上军 [shàng jūn]
1. 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上军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引《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 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
《史记·齐太公世家》:“晋 使 郤克 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 士燮 将上军, 欒书 将下军,以救 鲁 卫 伐 齐。”
《后汉书·何进传》:“是时置 西园 八校尉,以小黄门 蹇硕 为上军校尉,虎賁中郎将 袁绍 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 鲍鸿 为下军校尉。”
上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夫释义:⒈见“丁夫”。⒉壮健的男子。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南朝 宋 何承天《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⒊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明 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河 决 封丘,起 大
- 2.
七舆大夫释义: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 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郤芮 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 丕郑、祁举 及七舆大夫:左行 共华、右行 贾华、叔坚、騅顓、纍虎、特宫、山祁。”孔颖达 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 申生 者。”亦省作“七舆”。北周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帐幕参三顾,风流盛七舆。”
- 3.
七覆释义:七处伏兵;七处埋伏。《左传·宣公十二年》:“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故上军不败。”杜预 注:“覆,为伏兵七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张罗为掩禽,毁巢将取鷇。桎梏陈五刑,网络施七覆。”
- 4.
三军释义: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后泛指军队。现指陆军、海军、空军。
- 5.
上军释义: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 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史记·齐太公世家》:“晋 使 郤克 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 将上军,欒书 将下军,以救 鲁 卫 伐 齐。”《后汉书·何进传》:“是时置 西园 八校尉,以小黄门 蹇硕 为上军校尉,虎賁中郎将 袁绍 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 鲍鸿 为下军校尉。”
- 6.
下军释义:古代军事编制称谓。大国分上、中、下三军。次国分上、下二军。《左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晋 师救 郑 …… 赵朔 将下军,欒书 佐之。”《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
- 7.
不德释义:⒈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凶,越在西土,迁于 唐 卫。”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军校尉 蹇硕 以帝轻佻不德,二舅好脩虚名,无股肱之才,惧不能安社稷也。”⒉不自以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南朝 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
- 8.
军官释义:军队中被授予少尉以上军衔的军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分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等。
- 9.
勇冠三军释义:指勇猛在三军之首。 三军:古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冠(guàn)。
- 10.
右移释义:⒈向右转移;向右转头。《左传·宣公十二年》:“晋 师右移,上军未动。”《文选·张衡<西京赋>》:“巾车命驾,廻旆右移。”薛综 注:“回车右转,将旋也。”⒉犹右迁。升职。唐 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第居之。”
- 11.
合军释义:⒈集结军队。⒉结合或联合两支以上军队。
- 12.
坐甲释义:⒈谓披甲待敌。《左传·文公十二年》:“秦 军掩 晋 上军,赵穿 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焉。’”惠栋 补注:“昭 廿七年传云:‘吴王 使甲坐于道。’《荀子》云:‘庶士介而坐道。’故云坐甲。”《北史·周纪上》:“幕府折衝宇宙,亲当受脉,鋭师百万,彀骑千羣,裹粮坐甲,唯敌是俟,义之所在,糜躯匪吝。”清 钱谦益《次刘渔仲留别韵》:“坐甲裹粮师日老,拂衣掷砚计全疎。”⒉置设警卫。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马粪钱》:“章献 上僊,内官请坐甲,王 独以谓不须。”
- 13.
威风释义:⒈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威风凛凛。 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⒉有威风:穿上军装显得很威风。
- 14.
左校尉释义:东汉灵帝时,在京都洛阳,设立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左校尉、助军左校尉、右校尉、助军右校尉。
- 15.
挟纩释义:⒈披着绵衣。 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 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纊。”杜预 注:“纊,绵也。言説(悦)以忘寒。”晋 潘岳《马汧督诔》:“霑恩抚循,寒士挟纊。”明 梅鼎祚《玉合记·逆萌》:“管取春温如挟纊,组练三千。”清 秋瑾《日本服部夫人属作日本海军凯歌》:“貔貅海上军容壮,冒雪凌霜如挟纊。”⒉把丝绵装入衣衾内,制成绵袍、绵被。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绵》:“其治丝餘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纊。”
- 16.
死士释义:敢死的勇士。 《左传·定公十四年》:“句践 患 吴 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臣欲募死士三万人,长驱贼庭,一战扫定。”程善之《拟古》诗:“万金买死士,一散无復还。”
- 17.
游阙释义:备用的游车。《左传·宣公十二年》:“使 潘党 率游闕四十乘,从 唐侯 以为左拒,以从上军。”杜预 注:“游闕,游车补闕者。”《北史·隋纪下·炀帝》:“其外轻齎游闕,随机赴响,卷甲衔枚,出其不意。”
- 18.
盗乱释义:⒈窃盗与叛乱。语本《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汉班固《幽通赋》:“固行行其必凶兮,免盗乱为赖道。”唐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三秦无盗乱之患,汉军有彊雄之势。”⒉盗匪之乱。
- 19.
舆尉释义:春秋 时代的武官名,主持征役。 《左传·襄公三十年》:“以为 絳 县师,而废其舆尉。”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舆尉,军尉,主发众使民。”《国语·晋语七》:“﹝公﹞知 鐸遏寇 之恭敬而信彊也,使为舆尉。”韦昭 注:“舆尉,上军尉。”《孔子家语·弟子行》:“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
- 20.
铎遏释义:复姓。 春秋 晋 有 铎遏寇。《左传·成公十八年》:“鐸遏寇 为上军尉。”杨伯峻 注:“襄 二十五年《传》齐 有 鐸父,以 鐸 为姓。但据《通志·氏族略四》鐸遏寇 以 鐸遏 为复姓。”
上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夫释义:⒈见“丁夫”。⒉壮健的男子。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南朝 宋 何承天《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⒊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明 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河 决 封丘,起 大
- 2.
七舆大夫释义: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 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郤芮 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 丕郑、祁举 及七舆大夫:左行 共华、右行 贾华、叔坚、騅顓、纍虎、特宫、山祁。”孔颖达 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 申生 者。”亦省作“七舆”。北周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帐幕参三顾,风流盛七舆。”
- 3.
七覆释义:七处伏兵;七处埋伏。《左传·宣公十二年》:“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故上军不败。”杜预 注:“覆,为伏兵七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张罗为掩禽,毁巢将取鷇。桎梏陈五刑,网络施七覆。”
- 4.
三军释义: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后泛指军队。现指陆军、海军、空军。
- 5.
上军释义: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 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史记·齐太公世家》:“晋 使 郤克 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 将上军,欒书 将下军,以救 鲁 卫 伐 齐。”《后汉书·何进传》:“是时置 西园 八校尉,以小黄门 蹇硕 为上军校尉,虎賁中郎将 袁绍 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 鲍鸿 为下军校尉。”
- 6.
下军释义:古代军事编制称谓。大国分上、中、下三军。次国分上、下二军。《左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晋 师救 郑 …… 赵朔 将下军,欒书 佐之。”《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
- 7.
不德释义:⒈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凶,越在西土,迁于 唐 卫。”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军校尉 蹇硕 以帝轻佻不德,二舅好脩虚名,无股肱之才,惧不能安社稷也。”⒉不自以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南朝 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
- 8.
军官释义:军队中被授予少尉以上军衔的军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分军事军官、政治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等。
- 9.
勇冠三军释义:指勇猛在三军之首。 三军:古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冠(guàn)。
- 10.
右移释义:⒈向右转移;向右转头。《左传·宣公十二年》:“晋 师右移,上军未动。”《文选·张衡<西京赋>》:“巾车命驾,廻旆右移。”薛综 注:“回车右转,将旋也。”⒉犹右迁。升职。唐 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第居之。”
- 11.
合军释义:⒈集结军队。⒉结合或联合两支以上军队。
- 12.
坐甲释义:⒈谓披甲待敌。《左传·文公十二年》:“秦 军掩 晋 上军,赵穿 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焉。’”惠栋 补注:“昭 廿七年传云:‘吴王 使甲坐于道。’《荀子》云:‘庶士介而坐道。’故云坐甲。”《北史·周纪上》:“幕府折衝宇宙,亲当受脉,鋭师百万,彀骑千羣,裹粮坐甲,唯敌是俟,义之所在,糜躯匪吝。”清 钱谦益《次刘渔仲留别韵》:“坐甲裹粮师日老,拂衣掷砚计全疎。”⒉置设警卫。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马粪钱》:“章献 上僊,内官请坐甲,王 独以谓不须。”
- 13.
威风释义:⒈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威风凛凛。 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⒉有威风:穿上军装显得很威风。
- 14.
左校尉释义:东汉灵帝时,在京都洛阳,设立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左校尉、助军左校尉、右校尉、助军右校尉。
- 15.
挟纩释义:⒈披着绵衣。 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 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纊。”杜预 注:“纊,绵也。言説(悦)以忘寒。”晋 潘岳《马汧督诔》:“霑恩抚循,寒士挟纊。”明 梅鼎祚《玉合记·逆萌》:“管取春温如挟纊,组练三千。”清 秋瑾《日本服部夫人属作日本海军凯歌》:“貔貅海上军容壮,冒雪凌霜如挟纊。”⒉把丝绵装入衣衾内,制成绵袍、绵被。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绵》:“其治丝餘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纊。”
- 16.
死士释义:敢死的勇士。 《左传·定公十四年》:“句践 患 吴 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臣欲募死士三万人,长驱贼庭,一战扫定。”程善之《拟古》诗:“万金买死士,一散无復还。”
- 17.
游阙释义:备用的游车。《左传·宣公十二年》:“使 潘党 率游闕四十乘,从 唐侯 以为左拒,以从上军。”杜预 注:“游闕,游车补闕者。”《北史·隋纪下·炀帝》:“其外轻齎游闕,随机赴响,卷甲衔枚,出其不意。”
- 18.
盗乱释义:⒈窃盗与叛乱。语本《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汉班固《幽通赋》:“固行行其必凶兮,免盗乱为赖道。”唐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三秦无盗乱之患,汉军有彊雄之势。”⒉盗匪之乱。
- 19.
舆尉释义:春秋 时代的武官名,主持征役。 《左传·襄公三十年》:“以为 絳 县师,而废其舆尉。”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舆尉,军尉,主发众使民。”《国语·晋语七》:“﹝公﹞知 鐸遏寇 之恭敬而信彊也,使为舆尉。”韦昭 注:“舆尉,上军尉。”《孔子家语·弟子行》:“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
- 20.
铎遏释义:复姓。 春秋 晋 有 铎遏寇。《左传·成公十八年》:“鐸遏寇 为上军尉。”杨伯峻 注:“襄 二十五年《传》齐 有 鐸父,以 鐸 为姓。但据《通志·氏族略四》鐸遏寇 以 鐸遏 为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