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 [wǔ lì]
1. 使用暴力。
英[ violent force; ]
2. 指军队的战斗力及人员多少。
英[ military force; armed might; force of arms; ]
武力 引证解释
⒈ 武卒。《史记·苏秦列传》引作“武士”。参见“武卒”。
引《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廝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
⒉ 军事力量。
引《史记·伍子胥列传》:“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 齐。”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邹韬奋 《经历》三二:“武力虽非抗敌救亡的唯一工具,但无疑地是最重要的一种工具。”
巴金 《死去的太阳》四:“前三排坐位中一个穿马褂的三角脸的青年半立起身子说:‘我看用武力占领租界是不合条约。’”
⒊ 勇力。
引《孔子家语·本姓》:“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絶伦。”
《北史·李元护传》:“﹝ 李元护 ﹞身长八尺,美鬚髯,少有武力。”
宋 苏轼 《猎会》诗序:“﹝ 雷胜 ﹞武力絶人,骑射敏妙。”
⒋ 强暴的力量。
引鲁迅 《准风月谈·野兽训练法》:“用武力拳头去对付,就是所谓‘霸道’。”
国语词典
武力 [wǔ lì]
⒈ 兵力。
引《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
⒉ 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
引《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
⒊ 勇力。
引《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
《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身长八尺,洛廔髯,少有武力。」
武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丛台释义:⒈台名。 战国 赵 筑,在 河北 邯郸 城内,数台相连,故名。《汉书·邹阳传》:“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唐 李远《听话丛台》诗:“有客新从 赵 地回,自言曾上古 丛臺。”清 吴伟业《读魏石生<怀古诗>》诗:“家近 丛臺 推意气,山开全 赵 见平芜。”⒉台名。战国 楚 筑,在今 河南 商水 县。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陈州》:“此臺盖 襄王 所筑也,非 赵 之 丛臺,名同事异。按 郎蔚之《陈州旧图》云:‘楚王 游观弋钓地,或税驾於此,往往有嘉禾
- 2.
中国人民志愿军释义: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志愿组织的军队。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接着,又用武力侵占中国台湾省。中国人民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组成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经过三年英勇顽强的战斗,打退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 3.
事力释义:⒈用力。《韩非子·五蠹》:“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餘,故民不争。”⒉指使用武力。汉 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圣人不加兵,不事力焉。”《晋书·食货志》:“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他。”⒊供役使的人,仆役。《宋书·萧思话传》:“思话 以去州无復事力,倩府军身九人。”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邢子才 ﹞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魏书·成淹传》:“时迁都,高祖 以 淹 家无行资,敕给事力,送至 洛阳。”⒋能力;力量。宋 苏轼
- 4.
二七大罢工释义:京汉铁路工 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的政治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 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武力阻挠。4日全路举行总罢工。7日吴佩孚在郑州、江 岸、长辛店等地对工人实行血腥镇压,造成二七惨案。江岸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壮烈牺牲,罢工领导人 施洋慷慨就义。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力量,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 织能力。
- 5.
以力服人释义:力:权势,武力。用强制手段使人服从。
- 6.
以德化民释义:德是恩惠的意思,以德化民的解释应是;以恩惠来感化百姓,让百姓服从,相对的是用武力和镇压便百姓服从。一般多用于旧时帝王或官员对平民的统治手段。
- 7.
伯道释义:⒈晋邓攸的字。⒉霸道。伯,通“霸”。指国君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策。
- 8.
侵占释义:⒈非法占有公家的或别人的财产。 ⒉用武力侵略、占有别国的领土。
- 9.
侵吞释义:⒈暗中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侵吞公款。⒉用武力吞并或占有(别国的领土)。
- 10.
倪嗣冲释义:(1868-1924)皖系军阀。 安徽阜阳人。清末曾任河南布政使帮办军务。1913年任安徽都督,支持袁世凯称帝。袁死后投靠段祺瑞。1917年支持段解散国会,为“督军团”倡乱的祸首。后又出兵拥护段祺瑞实行武力统一。1920年,皖系战败后被解职。
- 11.
先礼后兵释义:指在和对方交涉时,先讲道理;如果行不通,再采取强硬手段。 兵:武力,这里泛指强硬手段。
- 12.
公义之战释义:“公义之战”是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上面对质疑提出的一个自我辩解的概念,指战争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是合理的:在别无选择或自卫的情况下发动;动用武力须合乎比例;平民应尽量免受暴力伤害。 宣布增兵阿富汗仅一周多后,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2月10日于挪威首都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媒体几乎异口同声用“讽刺”来形容。
- 13.
兵戎相见释义: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14.
兵谏释义:用武力胁迫进谏。《左传·庄公十九年》:“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
- 15.
内侮释义:⒈家庭内部互相欺负。 ⒉借指一国之内以武力相侵。
- 16.
军事封锁释义:国际法名词。一国或数国以武力割断某一国的对外联系的措施。
- 17.
创例释义:谓首创之事例。清 叶廷琯《吹网录·陈夫人年谱》:“考之往古,妇人未有以年谱传者。昌文 此作,不知所本,似是创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梁 唐 两朝的几个皇帝,靠武力劫夺地位,这是军阀本色,倒也不算创例。”
- 18.
利力释义:指金钱与武力。
- 19.
割据一方释义: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亦作“各霸一方”。
- 20.
剿办释义:⒈谓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⒉勦辦: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
武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丛台释义:⒈台名。 战国 赵 筑,在 河北 邯郸 城内,数台相连,故名。《汉书·邹阳传》:“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唐 李远《听话丛台》诗:“有客新从 赵 地回,自言曾上古 丛臺。”清 吴伟业《读魏石生<怀古诗>》诗:“家近 丛臺 推意气,山开全 赵 见平芜。”⒉台名。战国 楚 筑,在今 河南 商水 县。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陈州》:“此臺盖 襄王 所筑也,非 赵 之 丛臺,名同事异。按 郎蔚之《陈州旧图》云:‘楚王 游观弋钓地,或税驾於此,往往有嘉禾
- 2.
中国人民志愿军释义: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志愿组织的军队。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接着,又用武力侵占中国台湾省。中国人民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组成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经过三年英勇顽强的战斗,打退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 3.
事力释义:⒈用力。《韩非子·五蠹》:“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餘,故民不争。”⒉指使用武力。汉 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圣人不加兵,不事力焉。”《晋书·食货志》:“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他。”⒊供役使的人,仆役。《宋书·萧思话传》:“思话 以去州无復事力,倩府军身九人。”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邢子才 ﹞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魏书·成淹传》:“时迁都,高祖 以 淹 家无行资,敕给事力,送至 洛阳。”⒋能力;力量。宋 苏轼
- 4.
二七大罢工释义:京汉铁路工 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的政治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 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武力阻挠。4日全路举行总罢工。7日吴佩孚在郑州、江 岸、长辛店等地对工人实行血腥镇压,造成二七惨案。江岸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壮烈牺牲,罢工领导人 施洋慷慨就义。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力量,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 织能力。
- 5.
以力服人释义:力:权势,武力。用强制手段使人服从。
- 6.
以德化民释义:德是恩惠的意思,以德化民的解释应是;以恩惠来感化百姓,让百姓服从,相对的是用武力和镇压便百姓服从。一般多用于旧时帝王或官员对平民的统治手段。
- 7.
伯道释义:⒈晋邓攸的字。⒉霸道。伯,通“霸”。指国君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策。
- 8.
侵占释义:⒈非法占有公家的或别人的财产。 ⒉用武力侵略、占有别国的领土。
- 9.
侵吞释义:⒈暗中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侵吞公款。⒉用武力吞并或占有(别国的领土)。
- 10.
倪嗣冲释义:(1868-1924)皖系军阀。 安徽阜阳人。清末曾任河南布政使帮办军务。1913年任安徽都督,支持袁世凯称帝。袁死后投靠段祺瑞。1917年支持段解散国会,为“督军团”倡乱的祸首。后又出兵拥护段祺瑞实行武力统一。1920年,皖系战败后被解职。
- 11.
先礼后兵释义:指在和对方交涉时,先讲道理;如果行不通,再采取强硬手段。 兵:武力,这里泛指强硬手段。
- 12.
公义之战释义:“公义之战”是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上面对质疑提出的一个自我辩解的概念,指战争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是合理的:在别无选择或自卫的情况下发动;动用武力须合乎比例;平民应尽量免受暴力伤害。 宣布增兵阿富汗仅一周多后,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2月10日于挪威首都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媒体几乎异口同声用“讽刺”来形容。
- 13.
兵戎相见释义: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14.
兵谏释义:用武力胁迫进谏。《左传·庄公十九年》:“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
- 15.
内侮释义:⒈家庭内部互相欺负。 ⒉借指一国之内以武力相侵。
- 16.
军事封锁释义:国际法名词。一国或数国以武力割断某一国的对外联系的措施。
- 17.
创例释义:谓首创之事例。清 叶廷琯《吹网录·陈夫人年谱》:“考之往古,妇人未有以年谱传者。昌文 此作,不知所本,似是创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梁 唐 两朝的几个皇帝,靠武力劫夺地位,这是军阀本色,倒也不算创例。”
- 18.
利力释义:指金钱与武力。
- 19.
割据一方释义: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亦作“各霸一方”。
- 20.
剿办释义:⒈谓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⒉勦辦: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