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五礼 五礼的意思

五礼

简体五礼
繁体五禮
拼音wǔ lǐ
注音ㄨˇ ㄌ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ǔ,(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组词】: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lǐ,(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组词】:婚礼。丧(sāng)礼。典礼。(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例句】:礼教(jiào)。礼治。克己复礼。(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组词】: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组词】:礼物。礼金。献礼。(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6) 姓。

基本含义

指古代中国的五大礼仪,包括:1. 礼貌;2. 礼仪;3. 礼让;4. 礼义;5. 礼乐。

五礼的意思

五礼 [wǔ lǐ]

1.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礼 引证解释

⒈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孔 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⒉ 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礼,吉、凶、军、宾、嘉。”
《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宋 苏轼 《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礼之纯备。”


国语词典

五礼 [wǔ lǐ]

⒈ 古代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

《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五礼,吉、凶、军、宾、嘉。」
《隋书·卷六·礼仪志一》:「周公救乱,弘制斯文,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⒉ 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的礼。

《书经·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汉·孔安国·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五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饮酒礼释义:亦称“乡饮酒”。周 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 疏引 汉 郑玄《三礼目录》:“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於其君,以宾礼待之,与之饮酒。於五礼属嘉礼。”唐 韩愈《张君墓志铭》:“﹝ 张署 ﹞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清 冯桂芬《杜年丈七十寿序》:“有 三代 之制,歷 汉 迄今莫之或废者,乡饮酒礼其一也。今制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於府厅
    • 2.
      五馆释义:南朝 梁 修制五礼的机构。 五礼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 3.
      会萃释义:同“会稡”。《宋史·颜复传》:“请令礼官会萃古今典范为五礼书。”明 吴承恩《元寿颂》:“建业 龙盘,坤灵会萃。”郁达夫《出奔》:“当她整理箱笼,会萃物件的当中,稍有一点空下来的时候,脑里就会起这样的转念。”
    • 4.
      修撰释义:⒈撰写;编纂。 《隋书·儒林传·刘炫》:“驰騖坟典,釐改僻谬,修撰始毕,图事适成,天违人愿,途不我与。”《隋书·牛弘传》:“三年,拜礼部尚书,奉勑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於当世。”《北史·序传》:“从 贞观 以来,屡叨史局,不揆愚固,私为修撰。”⒉官名。唐 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 有 集英殿、右文殿 等修撰。至 元 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 清 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 5.
      吉礼释义:⒈古五礼之一。指祭祀之礼。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曲阜》:“乾隆 五十九年,予按试至 曲阜,适逢孟冬上丁,时 衍圣公 宪培 初薨,予以吉礼主祭。”⒉指婚礼。亦指举办婚礼时所需之物。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窦玉妻》:“今夕甚佳,又有牢饌,亲戚中配属,何必广招宾客,吉礼既具,便取今夕。”
    • 6.
      嘉事释义:⒈指嘉礼。古代五礼之一。《礼记·冠义》:“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郑玄 注:“嘉事,嘉礼也。宗伯掌五礼:有吉礼、有凶礼、有賔礼、有军礼、有嘉礼。”⒉指朝礼。《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杜预 注:“嘉事,朝礼。”
    • 7.
      嘉礼释义:⒈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之一。指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昬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饗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郑玄 注:“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嘉礼之别有六。”《宋史·礼志十三》:“旧史以饮食、婚冠、宾射、饗宴、脤膰、庆贺之礼为嘉礼。”⒉后世亦专指婚礼。唐 薛用弱《集异记·裴越客》:“先是 镐 之在京,以次女 德容,与僕射 裴冕 第三子
    • 8.
      宾礼释义:⒈上古朝聘之礼。⒉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⒊谓以上宾之礼相待。⒋引申为敬重。
    • 9.
      寻案释义:亦作“寻按”。查考。《三国志·魏志·孙礼传》:“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晋 葛洪《抱朴子·杂应》:“余究而观之,殊多不备,诸急病其尚未尽,又浑漫杂错,无其条贯,有所寻按,不即可得。”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更相贯涉。曲儒寻案,犹多所滞,驳难渐广,异同无已。”
    • 10.
      师放释义:仿效,效法。唐 刘知几《史通·模拟》:“譙周 撰《古史考》,思欲摈抑 马《记》,师放 孔《经》,其书 李斯 之弃市也,乃云 秦 杀其大夫 李斯。”黄侃《论学杂著·礼学略说》:“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欲以通礼之伦类,后之《礼书纲目》、《五礼通考》、《礼经释例》,皆师放而为之。”
    • 11.
      抄撰释义:抄集编撰。 《南齐书·孔稚珪传》:“抄撰同异,定其去取。”《南史·陆瑜传》:“时皇太子好学,欲博览羣书,以子集繁多,命 瑜 抄撰,未就而卒。”《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请五礼各置旧学士一人,今自举学古一人相助抄撰。”
    • 12.
      曲礼释义:⒈《仪礼》的别名。 ⒉《礼记》篇名。以其委曲说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故名《曲礼》。参阅《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
    • 13.
      蒸民释义:众民;百姓。《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南朝 陈 徐陵《报尹义尚书》:“变大风于五礼,驱蒸民于昌辰。”宋 司马光《进士策问》之二:“使不善之人任事九年,蒸民汎滥。”清 惜秋旅生《维新梦·训农》:“示吾儕要术重编,降康年粒我蒸民外。”
    • 14.
      觐礼释义:⒈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仪礼·觐礼》:“覲礼第十。”贾公彦 疏:“郑《目録》云:覲,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覲礼於五礼属宾。”《礼记·郊特牲》:“覲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⒉泛指臣下朝见皇帝的礼节。《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初,有司议:‘祀宇之旁难行覲礼,欲俟还至 河中,朝会,肆赦。’”
    • 15.
      通晐释义:犹总括。清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至其閎章縟典,并苞远古,则如五礼六乐三兆三易之属,咸肇耑於五帝而放於二王,以逮职方州服,兼综四朝,大史岁年,通晐三统。”

五礼(wu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五礼是什么意思 五礼读音 怎么读 五礼,拼音是wǔ lǐ,五礼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五礼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