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末 [xiāng mò]
1. 指线香等的粉末。
香末 引证解释
⒈ 指线香等的粉末。
引唐 冯贽 《云仙杂记·起宅刷以醇酒》:“莲花巷 王珊 起宅毕,其门刷以醇酒,更散香末,盖礼神之至。”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行香起於 后魏 及 江 左 齐 梁 间,每燃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
香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和香丸释义:佛教语。 以种种香末和为一丸,比喻一法之中具无量佛法。
- 2.
国忌行香释义:逢帝后忌辰,在寺观设斋焚香。宋 王溥《唐会要·忌日》:“其京城及天下州府诸寺观,国忌行香,一切仍旧。”《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勛 虽不能用,然国忌犹行香。”胡三省 注:“唐 自中世以后,每国忌日,令天下州府悉於寺观设斋焚香。开成 初,礼部侍郎 崔蠡 以其事无经,据奏罢之,寻而復旧。”宋 王禹偁《吴江县寺留题》诗:“晨斋施笋唯溪叟,国忌行香祇县官。”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国忌行香起於 后魏,及 江 左 齐 梁 间,每然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参阅《唐会要·忌日》。
- 3.
榆面释义:亦作“榆麵”。榆树皮磨成的粉,旧时荒年用以制面食以充饥。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榆》:“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麪,水调和香剂,黏滑胜於胶漆。”清 陈淏子《花镜·花木类考·榆》:“荒岁,其皮磨为粉可食,亦可和香末作糊。榆麵如胶,用粘瓦石,极有力。”
- 4.
榆麪释义:亦作“榆麵”。 榆树皮磨成的粉,旧时荒年用以制面食以充饥。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榆》:“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麪,水调和香剂,黏滑胜於胶漆。”清 陈淏子《花镜·花木类考·榆》:“荒岁,其皮磨为粉可食,亦可和香末作糊。榆麵如胶,用粘瓦石,极有力。”
- 5.
綫香释义:⒈用香料末制成的细长如线的香。明 叶盛《水东日记·于节庵遗事》:“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老残游记》第六回:“于是站起来,桌上摸了个半截线香,把灯拨了拨。”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在坟堆前,阿兴 点着两支素烛和三根线香,插在坟前。”⒉可供药用的线香多用白芷、芎藭、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筩笮成。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线香》。
- 6.
行香释义: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 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 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道场,或仪导以出街。《南史·王僧达传》:“先是,何尚之 致仕,復膺朝命,於宅设八关斋,大集朝士,自行香。”唐 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忌日,两京大寺各二,以散斋僧尼。文武五品已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而退。”宋 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行香起於 后魏 及 江 左 齐 梁 间。每燃香燻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 初因之。文宗 朝,崔蠡 奏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