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 [jūn hào]
1. 军队中用来吹奏各种信号的铜号。
英[bugle;]
军号 引证解释
⒈ 军中的职衔。
引《后汉书·袁绍传》:“时 卓 方贪结外援,招悦英豪,故即臣 勃海,申以军号。”
《晋书·郗鉴传》:“鉴 以无益事实,固辞不受军号。”
⒉ 军队的番号。
引《晋书·元帝纪》:“丹杨 诸郡皆加军号。”
唐 杜荀鹤 《赠秋浦张明府》诗:“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
⒊ 军中口令、号令。
引《周书·达奚武传》:“武 从三骑,皆衣敌人衣服。至日暮,去营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 司马福 ﹞乃取其军号,内外夹攻,号令相应, 淮 人以为神,遂大败之。”
《宋史·韩世忠传》:“一夕,与 苏格 联骑穿贼营,候者呵问, 世忠 先得贼军号,随声应之,周览以出。”
⒋ 军中士兵住的号房。
引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之仪 等又点检得诸营军号,例皆暗敝,妻子冻馁,十有五六。”
⒌ 军中传递简易信号用的一种喇叭。以规定的音调表达一定的内容。主要用于传达简短号令、报告,识别敌我,发放警报等。
引陈毅 《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
《诗刊》1977年第9期:“南昌 ‘八一’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只起义部队南进时代替军号使用的螺号。”
国语词典
军号 [jūn hào]
⒈ 战争及操演时,用以传示号令的号筒。
近号角
军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冲锋号释义:指挥冲锋的军号。
- 2.
号令释义:⒈军队中用口说或军号等传达命令:号令三军。 ⒉指挥军队行动的命令和指示。特指战斗时指挥作战的命令。
- 3.
司号员释义:军队中负责使用军号进行通信联络的士兵。
- 4.
墨衰绖释义:黑色丧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 姜戎,子墨衰絰。”杜预 注:“晋文公 未葬,故 襄公 称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议遣人使 金,张浚 因荐 晧;吕颐浩 召与语,大悦。俄詔赐对,时 晧 方墨衰絰,颐浩 脱巾衣服之。”亦省作“墨絰”、“墨衰”。《宋书·王诞传》:“七年,以 诞 为 吴国 内史,母忧去职。高祖 征 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 固辞军号,墨絰从行。”《旧唐书·郑元璹传》:“寻而 突厥 又寇 并州,时 元璹 在母丧,高祖 令墨絰充使招慰。”宋 苏轼《赐
- 5.
大司马释义:官名。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 晋 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陈 但为赠官。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 6.
梅花角释义:古代军号的一种。
- 7.
横海释义:⒈汉 将军名号。谓能横行海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 韩説 …… 元鼎 六年,以待詔为横海将军,击 东越 有功,为 按道侯。”《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江夏、襄阳 诸军,横截 湘 沅,以临 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 吴会。”刘良 注:“楼船、横海皆将军号也。”唐 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横海,荒祠拜 伏波。”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勛。”⒉横行海上。晋 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宋 朱敦儒《水龙吟》词:“玉凤凌霄,
- 8.
激越释义:(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雄浑激越的军号声。感情激越。
- 9.
笳角释义:古代军中乐器笳与角的并称。多借指军号。
- 10.
红夷炮释义:明 代称西洋制大炮。 《明史·兵志四》:“其后,大西洋 船至,復得巨礮,曰红夷。长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 中,锡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亦称“红衣礮”。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六:“天聪 四年,备御 祝世荫 从征 大凌河,进红衣礮法,奉命监造,明年春工成。”
- 11.
赵壁释义:⒈韩信 击 赵 ,佯弃鼓旗,诱 赵 军空壁逐利,即驰入 赵 军壁垒,遂大破 赵 军。 事载《史记·淮阴侯列传》。《宋书·胡藩刘康祖等传论》:“盖乃 赵 壁拔帜之机, 官渡 熸师之日。” 清 王省山 《奉檄调赴军营途中杂书》诗:“ 韩信 赵 壁摧, 曹操 袁 军盪。”⒉借指敌军的营垒。 清 赵文哲 《充斋枉顾复出一章》诗:“飞将军号 君孰锡 ,一帜翩然驰 赵 壁。”
- 12.
返光释义:⒈反射光线。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黑玻璃虽然也能返光,却远不及镜玻璃之强。”亦指反射的光线。茅盾《子夜》八:“透过竹帘来的太阳光,射在镜框子的金边上,发出闪烁的返光。”⒉犹返照。王统照《号声》:“几个穿了米黄色军衣的 日本 兵--他们是 日本 强健的少年,在那夕阳返光的密林前面练习军号。”
- 13.
进军号释义:比喻发动群众开展运动或斗争的号令。如:全国科学大会的决议,吹响了新时期科学攻关的进军号。
- 14.
集结号释义:就是当是军队的军号,不同的声音节奏代表不同的命令,如冲锋的时候吹冲锋号,那部队集结的时候吹的是集结号,现在基本没有这些了,但是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还有吹晨号,只不过一般用喇叭音响放而不是以前的号兵来吹。
- 15.
马号释义:⒈公家养马的地方。⒉骑兵用的较细长的军号。
军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冲锋号释义:指挥冲锋的军号。
- 2.
号令释义:⒈军队中用口说或军号等传达命令:号令三军。 ⒉指挥军队行动的命令和指示。特指战斗时指挥作战的命令。
- 3.
司号员释义:军队中负责使用军号进行通信联络的士兵。
- 4.
墨衰绖释义:黑色丧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 姜戎,子墨衰絰。”杜预 注:“晋文公 未葬,故 襄公 称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议遣人使 金,张浚 因荐 晧;吕颐浩 召与语,大悦。俄詔赐对,时 晧 方墨衰絰,颐浩 脱巾衣服之。”亦省作“墨絰”、“墨衰”。《宋书·王诞传》:“七年,以 诞 为 吴国 内史,母忧去职。高祖 征 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 固辞军号,墨絰从行。”《旧唐书·郑元璹传》:“寻而 突厥 又寇 并州,时 元璹 在母丧,高祖 令墨絰充使招慰。”宋 苏轼《赐
- 5.
大司马释义:官名。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 晋 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陈 但为赠官。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 6.
梅花角释义:古代军号的一种。
- 7.
横海释义:⒈汉 将军名号。谓能横行海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 韩説 …… 元鼎 六年,以待詔为横海将军,击 东越 有功,为 按道侯。”《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江夏、襄阳 诸军,横截 湘 沅,以临 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 吴会。”刘良 注:“楼船、横海皆将军号也。”唐 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横海,荒祠拜 伏波。”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勛。”⒉横行海上。晋 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宋 朱敦儒《水龙吟》词:“玉凤凌霄,
- 8.
激越释义:(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雄浑激越的军号声。感情激越。
- 9.
笳角释义:古代军中乐器笳与角的并称。多借指军号。
- 10.
红夷炮释义:明 代称西洋制大炮。 《明史·兵志四》:“其后,大西洋 船至,復得巨礮,曰红夷。长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 中,锡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亦称“红衣礮”。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六:“天聪 四年,备御 祝世荫 从征 大凌河,进红衣礮法,奉命监造,明年春工成。”
- 11.
赵壁释义:⒈韩信 击 赵 ,佯弃鼓旗,诱 赵 军空壁逐利,即驰入 赵 军壁垒,遂大破 赵 军。 事载《史记·淮阴侯列传》。《宋书·胡藩刘康祖等传论》:“盖乃 赵 壁拔帜之机, 官渡 熸师之日。” 清 王省山 《奉檄调赴军营途中杂书》诗:“ 韩信 赵 壁摧, 曹操 袁 军盪。”⒉借指敌军的营垒。 清 赵文哲 《充斋枉顾复出一章》诗:“飞将军号 君孰锡 ,一帜翩然驰 赵 壁。”
- 12.
返光释义:⒈反射光线。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黑玻璃虽然也能返光,却远不及镜玻璃之强。”亦指反射的光线。茅盾《子夜》八:“透过竹帘来的太阳光,射在镜框子的金边上,发出闪烁的返光。”⒉犹返照。王统照《号声》:“几个穿了米黄色军衣的 日本 兵--他们是 日本 强健的少年,在那夕阳返光的密林前面练习军号。”
- 13.
进军号释义:比喻发动群众开展运动或斗争的号令。如:全国科学大会的决议,吹响了新时期科学攻关的进军号。
- 14.
集结号释义:就是当是军队的军号,不同的声音节奏代表不同的命令,如冲锋的时候吹冲锋号,那部队集结的时候吹的是集结号,现在基本没有这些了,但是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还有吹晨号,只不过一般用喇叭音响放而不是以前的号兵来吹。
- 15.
马号释义:⒈公家养马的地方。⒉骑兵用的较细长的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