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 [péi xiù]
1. 中国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武帝时,任尚书令和司空等职。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他提出的“制图六体”,是有关地图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绘制原则,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绘制地图的方法。
国语词典
裴秀 [péi xiù]
⒈ 人名。(?~西元271)字季彦,晋河东闻喜人。弘通博济,八岁能属文,时人有语:「后进领袖有裴秀。」早年仕魏,后归晋,创制朝仪,广陈刑政,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卒谥元。
裴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准望释义:⒈谓辨正方位。《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招 準望地势,因山陵之宜,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⒉测绘地图的方法之一。《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自 晋 頠 作準望,为地图之宗,惜其不传於世。至 宋 朱思本 纵横界画,以五十里为一方,即準望之遗意也。”⒊犹对等,平等。《魏书·成淹传》:“二国交和既久,南北皆须準望。”《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九年》:“二国之礼,应相準望。”胡三省 注:“準,揆平之物;又其义,
- 2.
官制释义:设官的制度。《管子·乘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吾闻圣王所取仪,金天之太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官制亦然者,此其仪与?三人而为一选,仪於三月而为一时也,四选而止,仪於四时而终也。”《晋书·文帝纪》:“﹝ 咸熙 元年﹞秋七月,帝奏司空 荀顗 定礼仪,中护军 贾充 正法律,尚书僕射 裴秀 议官制,太保 郑冲 总而裁焉。始建五等爵。”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余尝患古今官制纷紜,漫无统
- 3.
宾贡释义:⒈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於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唐 皇甫曾《送裴秀才贡举》诗:“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至於郡国僚吏,皆府主所署,版檄召用,至而授职,何尝宾贡,亦不试练。”⒉指别国推举而来的贤者。《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贡士三等,王城曰土贡,郡邑曰乡贡,他国人曰宾贡。”《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詔赐 高丽 宾贡进士 王彬、崔罕 等及第。”⒊归顺纳贡。唐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九夷八
- 4.
尸启释义:谓临终进谏。《晋书·裴秀传》:“臣昔虽屡言,未有成旨;今既疾篤不起,谨重尸启。”
- 5.
蒨蒨释义:⒈鲜明;鲜艳。《文选·束晳<补亡诗·白华>》:“蒨蒨士子,涅而不渝。”李善 注:“蒨蒨,鲜明之貌。”唐 皎然《观裴秀才松石障歌》:“何年蒨蒨苔黏跡,几夜潺潺水击痕。”宋 梅尧臣《刑部厅海棠见赠依韵答永叔》之一:“摇摇墙头花,蒨蒨有好色。”⒉茂盛。晋 湛方孙《庭前植稻苗赞》:“蒨蒨嘉苗,擢擢堦侧。”唐 韩愈《庭楸》诗:“夜月来照之,蒨蒨自生烟。”
- 6.
表仪释义:⒈犹法度。 《左传·文公六年》:“陈之艺极,引之表仪。”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立木以示人谓之表,又谓之仪……表仪与艺极义相近,皆所以喻法度也。”《管子·明法解》:“明主者,一度量,立表仪,而坚守之。”《荀子·成相》:“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⒉表率,仪范。《鹖冠子·学问》:“天官者,表仪祥兆,下之应也。”陆佃 解:“百官取揆,故曰表仪。”唐 陆龟蒙《幽居赋》:“荀勗 乃天下表仪,裴秀 为朝端领袖。”
- 7.
西镐释义:西周 国都 镐京。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周平王 东迁 洛邑,因称 镐京 为“西镐”。后亦用以泛指国都。唐 韩休《驾幸华清宫赋》:“素秋归兮元冬早,王是时兮出 西镐。”唐 皎然《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诗:“王师出 西镐,虏寇避 东平。”
- 8.
锋气释义:勇往直前的气势。 《后汉书·袁敞传》:“张俊 者,蜀郡 人,有才能……年少励锋气。”宋 秦观《裴秀才跋尾》:“君 晋公 之裔孙也,少篤学,锋气鋭甚。”清 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一:“以兹憎感激,居官厉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