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正辞 正辞的意思
zhèng

正辞

简体正辞
繁体正辭
拼音zhèng cí
注音ㄓㄥˋ ㄘ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èng zhēng,(1) 不偏斜,与“歪”相对。【组词】: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2) 合于法则的。【例句】: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3) 合于道理的。【组词】:正道。正确。正义。正气。(4) 恰好。【组词】: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例句】:他正在开会。(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组词】:正面。正本。(7) 纯,不杂。【组词】:正色。正宗。正统。纯正。(8) 改去偏差或错误。【组词】: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组词】:正方形。(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组词】:正电。(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例句】:正数(shù)。(12) 姓。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cí,(1) 告别。【组词】: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2) 不接受,请求离去。【组词】:辞职。辞呈。(3) 躲避,推托。【组词】: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4) 解雇。【组词】:辞退。(5) 同“词”。(6) 优美的语言。【组词】:辞藻。修辞。(7) 讲话;告诉。【例句】:“请辞于军”。(8) 文体的一种。【组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基本含义

指言辞正直,不偏不倚。

正辞的意思

正辞 [zhèng cí]

1. 端正言辞。正式文辞。正直、严正的言辞。

正辞 引证解释

⒈ 端正言辞。

《易·繫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汉 蔡邕 《郭泰碑》:“若乃砥节礪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
《明史·左良玉传》:“良玉 疾已剧,至 九江,邀总督 袁 继咸 入舟中,袖中出密諭,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 继咸 正辞拒之。”

⒉ 正式文辞。

《孔丛子·公仪》:“子思 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於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⒊ 正直、严正的言辞。

《鹖冠子·能天》:“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
陆佃 注:“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谓之正辞。”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訕之诛。遂使羣下结口,莫图正辞。”


正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正言辞释义:“义正言辞”是一个典型的错别词,正确的成语是“义正辞严”或“义正词严”。译为理由正当,言辞严肃。
    • 2.
      义正词严释义:道理正当,措辞严肃。也作义正辞严。
    • 3.
      奉辞释义:⒈谓奉君主之正辞。 三国 魏 锺会《檄蜀文》:“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车。”晋 卢谌《览古》诗:“奉辞驰出境,伏軾逕入关。”《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诸镇有不从者,请奉辞伐之。”⒉谓行告别之礼。《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丙子,帝亲行卒哭之祭于几筵殿。戊寅,帝送 钦宗 虞主于 和寧门 外,奉辞,遂祔神主于太庙第十一室。”
    • 4.
      普存释义:普遍富足。《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晋 潘岳《藉田赋》:“人力普存,祝史正辞。”
    • 5.
      眉寿释义:长寿。《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毛 传:“眉寿,豪眉也。”孔颖达 疏:“人年老者必有豪眉秀出者。”高亨 注:“眉寿,长寿也。”南朝 梁 沉约《桐柏山》诗:“纳寒场,为春酒,昭景福,介眉寿。”唐 唐正辞《唐赵夫人夏侯氏墓志铭》:“期天降鉴,介以眉寿。”《清史稿·世宗纪》:“旌 广东 兴寧县 老民 幸登运 年一百二岁,其子五人,各七八十岁,一门眉寿,加赐上用缎一匹。”
    • 6.
      触石释义: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唐 李正辞《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⒉指险峰。晋 陆云《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 7.
      迟回释义:⒈亦作“迟囬”。 亦作“遟回”。迟疑,犹豫。《魏书·郭祚传》:“高祖 叹谓 祚 曰:‘卿之忠諫,李彪 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復决。’”元 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璋(刘璋)无得罪於 蜀 民,其亡有足哀者;故 昭烈 之取之也,亦迟回不忍,及迫於羣言,然后图之。”《明史·孟养浩传》:“今日既迟囬於豫教,安知来岁不游移於册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母尚迟回,女已偕婢入。”⒉犹徘徊。宋 贺铸《山花子·弹筝》词:“约略整鬟釵影动,迟回顾步珮声微。”明 陈献章《寄题三洲岩》诗:“迟囬北壁下,目击元公遗。”
    • 8.
      雅诰释义:雅正的文告、训诫。 《书序》:“至于 夏、商、周 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誥奥义,其归一揆。”孔颖达 疏:“至于 夏、商、周 三代之书,虽復当时所设之教,与皇及帝坟典之等不相伦类,要其言皆是雅正辞誥,有深奥之义,其所归趣,与坟、典一揆。”《晋书·儒林传赞》:“雅誥弗论,微言復显。”唐 杜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四:“足食足兵,先哲雅誥,盖有兵无食,是谓弃之。”

正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正言辞释义:“义正言辞”是一个典型的错别词,正确的成语是“义正辞严”或“义正词严”。译为理由正当,言辞严肃。
    • 2.
      义正词严释义:道理正当,措辞严肃。也作义正辞严。
    • 3.
      奉辞释义:⒈谓奉君主之正辞。 三国 魏 锺会《檄蜀文》:“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车。”晋 卢谌《览古》诗:“奉辞驰出境,伏軾逕入关。”《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诸镇有不从者,请奉辞伐之。”⒉谓行告别之礼。《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丙子,帝亲行卒哭之祭于几筵殿。戊寅,帝送 钦宗 虞主于 和寧门 外,奉辞,遂祔神主于太庙第十一室。”
    • 4.
      普存释义:普遍富足。《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晋 潘岳《藉田赋》:“人力普存,祝史正辞。”
    • 5.
      眉寿释义:长寿。《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毛 传:“眉寿,豪眉也。”孔颖达 疏:“人年老者必有豪眉秀出者。”高亨 注:“眉寿,长寿也。”南朝 梁 沉约《桐柏山》诗:“纳寒场,为春酒,昭景福,介眉寿。”唐 唐正辞《唐赵夫人夏侯氏墓志铭》:“期天降鉴,介以眉寿。”《清史稿·世宗纪》:“旌 广东 兴寧县 老民 幸登运 年一百二岁,其子五人,各七八十岁,一门眉寿,加赐上用缎一匹。”
    • 6.
      触石释义: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唐 李正辞《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⒉指险峰。晋 陆云《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 7.
      迟回释义:⒈亦作“迟囬”。 亦作“遟回”。迟疑,犹豫。《魏书·郭祚传》:“高祖 叹谓 祚 曰:‘卿之忠諫,李彪 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復决。’”元 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璋(刘璋)无得罪於 蜀 民,其亡有足哀者;故 昭烈 之取之也,亦迟回不忍,及迫於羣言,然后图之。”《明史·孟养浩传》:“今日既迟囬於豫教,安知来岁不游移於册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母尚迟回,女已偕婢入。”⒉犹徘徊。宋 贺铸《山花子·弹筝》词:“约略整鬟釵影动,迟回顾步珮声微。”明 陈献章《寄题三洲岩》诗:“迟囬北壁下,目击元公遗。”
    • 8.
      雅诰释义:雅正的文告、训诫。 《书序》:“至于 夏、商、周 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誥奥义,其归一揆。”孔颖达 疏:“至于 夏、商、周 三代之书,虽復当时所设之教,与皇及帝坟典之等不相伦类,要其言皆是雅正辞誥,有深奥之义,其所归趣,与坟、典一揆。”《晋书·儒林传赞》:“雅誥弗论,微言復显。”唐 杜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四:“足食足兵,先哲雅誥,盖有兵无食,是谓弃之。”

正辞造句

1.我们要分清义正辞严的揭露与恶语中伤的界限。

2.对方的要求不合理,让他不得不义正辞严地断然拒绝。

3.面对师长义正辞严的斥责,他深感羞愧,颇有悔意。

4.满脸愠色义正辞严地呵斥他们。

5.我们义正辞严的声明赢得了大多数的支持。

6.他在会议上,义正辞严地指出:只有改变因循苟且的心态,才能为公司带来新希望。

7.在敌人的法庭上,季洛维也夫同志义正辞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

8.校长说话义正辞严,那几个无理取闹者讨了个没趣,悻悻而去了。

9.这篇文章说得义正辞严,把政客们的丑恶行径揭露无遗。

10.魏竹冈拆开看时,不料上面写的甚是义正辞严。

11.我们要分清义正辞严与恶语中伤的界限。

12.尽管老王的话说得义正辞严,对方依然不肯接受。

13.面对这些不实的谎言,我们应该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

14.小三比正室说话还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正辞(zhengc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正辞是什么意思 正辞读音 怎么读 正辞,拼音是zhèng cí,正辞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正辞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