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丘陵 丘陵的意思
qiūlíng

丘陵

简体丘陵
繁体
拼音qiū líng
注音ㄑㄧㄡ ㄌㄧ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iū,(1) 小土山。【组词】:土丘。沙丘。丘陵。丘壑。(2) 像小土山凸起的。【组词】:丘疹。(3) 坟墓。【例句】:丘墓(大墓)。丘垄。(4)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例句】:一丘十亩大的小田。(5) 众人聚居的地方。【例句】:丘民(乡民,邑民)。(6)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7) 姓。

líng,(1) 大土山。【组词】:山陵。丘陵。陵谷迁变(简作“陵谷”)。(2) 高大的坟墓。【组词】:陵园。陵墓。陵寝。(3) 古同“凌”,侵犯,欺侮。

基本含义

指地势起伏,有连绵的小山丘。

丘陵的意思

丘陵 [qiū líng]

1. 地形的一种,指地势起伏不平,连接成大片的小山。

穿过一片丘陵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hills;]

丘陵 引证解释

⒈ 连绵不断的山丘。

《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汉书·晁错传》:“土山丘陵,曼衍相属。”
宋 梅尧臣 《李审言归郑州》诗:“尝从京索间,跃马望春山,气象归王国,丘陵接 汉 关。”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十八日》:“九时顷到 克拉齐。途中所见多系不毛之地,一望砂原,无丘陵可见。”

⒉ 比喻高大或多。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於丰收也。”

⒊ 坟墓。

唐 聂夷中 《劝酒》诗之一:“人无百年寿,百年復如何……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
元 周德清 《满庭芳·看岳王传》曲:“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鑾舆。”


国语词典

丘陵 [qiū líng]

⒈ 土山。也指高低不平的地区。

《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文选·班固·东都赋》:「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

⒉ 坟墓。

唐·聂夷中〈劝酒〉诗二首之一:「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

⒊ 地理学上指高度次于山岳的起伏地形。


丘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阿释义:丘陵之中。 亦指山湾里。
    • 2.
      中陵释义:⒈山陵之中。⒉中等高度的丘陵。
    • 3.
      五土释义:⒈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⒉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古代帝王铺填社坛分封诸侯仪式所用之土。
    • 4.
      五物释义:⒈指五种地形上的物产。《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荚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⒉犹言五事。《周礼·地官·乡大夫》:“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贾公彦 疏:“物,事也。”⒊五行。三国 魏
    • 5.
      伊阙释义: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 士鞅 会 成桓公,侵 郑,围 虫牢,报 伊闕 也,遂侵 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春秋 之 闕塞 也。”唐 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对于 伊闕。”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清 姚鼐
    • 6.
      保加利亚释义:东南欧国家。 在巴尔干半岛,多瑙河下游,临黑海。面积1109万平方千米。人口843万(1994年)。首都索非亚。全境70%为山地和丘陵,余为平原。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重工业较发达。盛产烟草。玫瑰油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 7.
      元形释义:大自然赋予的形态,指万物。 隋 王通 《中说·立命》:“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
    • 8.
      冈陵释义:山冈和丘陵。
    • 9.
      冰川地貌释义:冰川对地表物质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后所形成的地貌。 主要分冰蚀地貌和冰积地貌。前者如角峰、冰斗、U型谷、峡湾等,后者如冰碛丘陵、冰碛堤、蛇形丘等。
    • 10.
      冲田释义:丘陵地区的谷地水稻田,地势较平缓。
    • 11.
      北陵释义:⒈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 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四:“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唐 乔知之《和李侍郎古意》:“南山羃羃兔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⒉特指 茂陵。北周 庾信《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生墓志铭》:“东都马鸣,不无见日之叹;北陵车过,终忆平生之言。”倪璠 注:“茂陵 在 长安 之北,故曰北陵。”
    • 12.
      卢森堡释义:⒈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1871-1919)。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后移居德国,参加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沙文主义,参加创立斯巴达克同盟。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反对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的叛变,参与创建德国共产党。次年1月被社会民主党右翼政府杀害。⒉西欧内陆国。面积2586平方千米。人口4066万(1995年)。首都卢森堡。境内多丘陵,经济发达。钢铁工业和金融业为两大经济支柱。
    • 13.
      台湾释义: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台湾岛面积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7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之交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多元。人口约2350万,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
    • 14.
      台湾岛释义:中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58万平方千米。中部和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台湾山脉纵贯南北,最高峰玉山海拔3 952米。平原狭小,多分布在西部。气候湿热,物产丰富。
    • 15.
      哈萨克斯坦释义:中亚国家。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东邻中国。面积27173万平方千米。人口1700万(1995年),民族众多。首都阿克莫拉。中部为丘陵,北部、西部分别为平原、低地,东、东南边缘为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矿物种类多且储量大。有色金属工业和煤炭工业发达。盛产小麦和羊毛。
    • 16.
      土会释义:统计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土地的产物,以制定贡税。
    • 17.
      地堰子释义:北方的很多丘陵地带,农民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将一面坡的土地,用石头块垒成挡土墙,使土地变成梯田。
    • 18.
      地形释义:⒈也叫地貌。地球 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总称。由内力(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和人类的作用而形成。按形态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⒉测绘学上地表起伏形态和分布 在地面的固定物体的总称。
    • 19.
      地文释义:⒈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⒉中药半夏的别名。见《急就篇》卷四。
    • 20.
      地窨院释义:地窨院又称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

丘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阿释义:丘陵之中。 亦指山湾里。
    • 2.
      中陵释义:⒈山陵之中。⒉中等高度的丘陵。
    • 3.
      五土释义:⒈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⒉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古代帝王铺填社坛分封诸侯仪式所用之土。
    • 4.
      五物释义:⒈指五种地形上的物产。《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荚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⒉犹言五事。《周礼·地官·乡大夫》:“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贾公彦 疏:“物,事也。”⒊五行。三国 魏
    • 5.
      伊阙释义: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 士鞅 会 成桓公,侵 郑,围 虫牢,报 伊闕 也,遂侵 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春秋 之 闕塞 也。”唐 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对于 伊闕。”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清 姚鼐
    • 6.
      保加利亚释义:东南欧国家。 在巴尔干半岛,多瑙河下游,临黑海。面积1109万平方千米。人口843万(1994年)。首都索非亚。全境70%为山地和丘陵,余为平原。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重工业较发达。盛产烟草。玫瑰油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 7.
      元形释义:大自然赋予的形态,指万物。 隋 王通 《中说·立命》:“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
    • 8.
      冈陵释义:山冈和丘陵。
    • 9.
      冰川地貌释义:冰川对地表物质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后所形成的地貌。 主要分冰蚀地貌和冰积地貌。前者如角峰、冰斗、U型谷、峡湾等,后者如冰碛丘陵、冰碛堤、蛇形丘等。
    • 10.
      冲田释义:丘陵地区的谷地水稻田,地势较平缓。
    • 11.
      北陵释义:⒈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 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四:“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唐 乔知之《和李侍郎古意》:“南山羃羃兔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⒉特指 茂陵。北周 庾信《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生墓志铭》:“东都马鸣,不无见日之叹;北陵车过,终忆平生之言。”倪璠 注:“茂陵 在 长安 之北,故曰北陵。”
    • 12.
      卢森堡释义:⒈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1871-1919)。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后移居德国,参加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沙文主义,参加创立斯巴达克同盟。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反对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的叛变,参与创建德国共产党。次年1月被社会民主党右翼政府杀害。⒉西欧内陆国。面积2586平方千米。人口4066万(1995年)。首都卢森堡。境内多丘陵,经济发达。钢铁工业和金融业为两大经济支柱。
    • 13.
      台湾释义: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台湾岛面积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7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之交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多元。人口约2350万,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
    • 14.
      台湾岛释义:中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58万平方千米。中部和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台湾山脉纵贯南北,最高峰玉山海拔3 952米。平原狭小,多分布在西部。气候湿热,物产丰富。
    • 15.
      哈萨克斯坦释义:中亚国家。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东邻中国。面积27173万平方千米。人口1700万(1995年),民族众多。首都阿克莫拉。中部为丘陵,北部、西部分别为平原、低地,东、东南边缘为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矿物种类多且储量大。有色金属工业和煤炭工业发达。盛产小麦和羊毛。
    • 16.
      土会释义:统计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土地的产物,以制定贡税。
    • 17.
      地堰子释义:北方的很多丘陵地带,农民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将一面坡的土地,用石头块垒成挡土墙,使土地变成梯田。
    • 18.
      地形释义:⒈也叫地貌。地球 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总称。由内力(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和人类的作用而形成。按形态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⒉测绘学上地表起伏形态和分布 在地面的固定物体的总称。
    • 19.
      地文释义:⒈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⒉中药半夏的别名。见《急就篇》卷四。
    • 20.
      地窨院释义:地窨院又称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

丘陵造句

1.这一带是丘陵地带,到处冈峦起伏。

2.湖南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气候温和湿润。

3.这片丘陵全部种上了果树。

4.村外丘陵起伏,山环水绕。

丘陵(qiul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丘陵是什么意思 丘陵读音 怎么读 丘陵,拼音是qiū líng,丘陵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丘陵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