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冒 [chù mào]
1. 抵触冒犯。
3. 冒着;接触。
触冒 引证解释
⒈ 抵触冒犯。
引《国语·周语中》:“且其状,方上而鋭下,宜触冒人,王其勿赐;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是不赏善也。”
《后汉书·朱浮传》:“魏公子 顾朋友之要,触冒强 秦 之锋。”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人触冒山寨,理合就戮,敢有他言!”
⒉ 冒着;接触。
引宋 曾巩 《又祭亡妻晁氏文》:“若夫触冒川途,几数千里,使保清謐,则惟餘休。”
明 唐顺之 《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始自皮毛,转客臟胃,浸淫閼欝,壅而不散。”
清 俞正燮 《贞女说》:“勤 遇病丧没,邻比断絶, 旷 触冒经营,寻復病亡。”
国语词典
触冒 [chù mào]
⒈ 冒犯。
引《文选·羊祜·让开府表》:「臣不胜忧惧,谨触冒拜表。」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人触冒出寨,理合就戮,敢有他言。」
触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便安释义:便利安稳;便利安适。《后汉书·霍谞传》:“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三国志·魏志·胡质传》:“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唐 刘禹锡《为京兆韦尹谢许折籴表》:“臣自理京邑,不先威刑,唯务便安,所期富庶。”《清史稿·仁宗纪》:“凡我君臣,当以忧盛危明之心,不为苟且便安之计。”
- 2.
大忌释义:⒈古代称先王、先后的忌辰。汉 贾谊《新书·傅职》:“不知日月之不时节、不知先王之讳与国之大忌……凡此其属,太史之任也。”《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太祖皇帝 六月二日大忌,朕闻 姬周 以还,并用通丧之礼。”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太祖 开国,虽追赠 僖祖 以下四庙,然惟 宣祖、昭宪皇后 为大忌,前一日不坐。”⒉国家的禁令。汉 蔡邕《文范先生陈仲弓铭》:“乃离密网,以就禁錮,潜復不式,十有八年。大忌蠲除,举贤良方正,大将军、司徒并辟。”⒊重要的禁忌。《后汉书·隗嚣传》:“﹝ 莽 ﹞冥昧触冒,不顾
- 3.
害气释义:⒈邪气;有害之气。《汉书·食货志上》:“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后汉书·马援传》:“惟 援 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寒漠,南度江海,触冒害气,僵死军事。”《新唐书·狄仁杰传》:“政不行,则害气作;害气作,则虫螟生,水旱起矣。”《云笈七籤》卷十九:“三合之岁,阴阳隔并,感天动地,害气流行。”⒉方言。生气。韩起祥《刘巧团圆》:“赵老汉 害气的说:‘不论长短,抢回来再说。’”
- 4.
方上释义:⒈谓物体的上部作方形。《国语·周语中》:“其状方上而鋭下,宜触冒人。”⒉指墓圹。《汉书·酷吏传·田延年》:“昭帝 大行时,方上事暴起,用度未办。”颜师古 注:“方上,谓壙中也。昭帝 暴崩,故其事仓猝。”⒊犹方外。《西游记》第二七回:“我父母在堂,看经好善,广斋方上远近僧人。”《醒世姻缘传》第二九回:“既是方上的师傅,必定会甚么仙术了。”参见“方外”。
- 5.
眴瞀释义:眼睛昏花。 明 唐顺之《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痰火怔忡眴瞀诸证,时时有之。”
- 6.
虣露释义:暴露。 亦引申指触冒风雨寒暑,奔走于途。
- 7.
触冒释义:⒈抵触冒犯。《国语·周语中》:“且其状,方上而鋭下,宜触冒人,王其勿赐;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是不赏善也。”《后汉书·朱浮传》:“魏公子 顾朋友之要,触冒强 秦 之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人触冒山寨,理合就戮,敢有他言!”⒉冒着;接触。宋 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若夫触冒川途,几数千里,使保清謐,则惟餘休。”明 唐顺之《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始自皮毛,转客臟胃,浸淫閼欝,壅而不散。”清 俞正燮《贞女说》:“勤 遇病丧没,邻比断絶,旷 触冒经营,寻復病亡。”
- 8.
阏郁释义:阻塞郁结。明 唐顺之《告病疏》:“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始自皮毛,转客臟胃,浸淫閼鬱,壅而不散。”
- 9.
随踵释义:犹紧跟。常形容来者之多或来者之快。《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韩非子·难势》:“且夫 尧、舜、桀、紂 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古人叹息於才难,故谓百世为随踵。”《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鉞,僵仆於前,而忠义奋发,继起於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