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臣 [shì chén]
1. 皇帝左右的近臣。
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英[near official as servant under a feudal sovereign;]
侍臣 引证解释
⒈ 侍奉帝王的廷臣。
引《仪礼·燕礼》:“凡公所酬既拜,请旅侍臣。”
唐 李商隐 《汉宫词》:“侍臣最有 相如 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朝夕出入左右,侍臣之任也。”
明 何景明 《刘德徵上陵还有赠》诗:“先帝侍臣零落尽, 泰园 宫草日霏霏。”
侍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以释义:⒈不为,不因。 《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⒉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离娄 之明,公输子 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宋 曾巩《上欧蔡书》:“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 贞观 太平,刑置不以,居 成 康 上。”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胜,不独立吸引注意。”⒊无论;不管。《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应严密,不以其日;或异日听於閤门奏牓子,当尽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
- 2.
不委释义:⒈不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帝问侍臣盗贼…… 苏威 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胡三省 注:“委,悉也。”⒉不相信。《三国志平话》卷中:“﹝ 赵云 ﹞又言:‘小人保着 刘备,相从到 曹 军阵;如 关公 见 刘备,决然来投。’袁绍 无语。‘怕大人不委,当小人家属百口。’袁绍 方许。”
- 3.
东朔释义:汉武帝 侍臣 东方朔 的省称。 唐 赵彦昭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长年愿奉 西王母 ,近侍惭无 东朔 才。”
- 4.
书可释义: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三国志·吴志·孙亮传》“太平 元年春二月朔”裴松之 注引 晋 胡冲《吴历》:“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问左右侍臣:‘先帝数有特制,今大将军(孙琳)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书可,画可也。”
- 5.
亏失释义:⒈缺失。《北齐书·崔暹传》:“世宗 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 每厉色极言,世宗 亦为之止。”《隋书·炀帝纪上》:“﹝ 大业 七年二月﹞壬午,詔曰:‘高丽 高元 亏失藩礼,将欲问罪 辽 左,恢宣胜略。’”唐 吴兢《贞观政要·灾祥》:“太宗 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是何妖也?’”⒉闪失。《水浒传》第一一四回:“止有 杭州 是南国的屏障。若有亏失,睦州 焉能保守。”
- 6.
亚赛释义:类似,好似。汉剧《宇宙锋》第一场:“内侍臣掩红灯相府内过,灯光下见一女亚赛 嫦娥。”汪立波《“豹子”连长》:“﹝ 冯德峰 ﹞打起仗来,亚赛猛虎。”
- 7.
人镜释义:唐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太宗 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 魏徵 殂逝,遂亡一镜矣!’”后因以“人镜”指善于谏劝、能纠正他人过失者。
- 8.
余润释义:⒈指丰润的肌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范启 与 郗嘉宾 书曰:‘子敬 举体无饶纵,掇皮无餘润。’”⒉向四旁浸润或流淌的水。唐 温庭筠《休浣日西掖谒所知因成长句》:“荀令 凤池春婉娩,好将餘润变鱼龙。”《宋史·宋琪传》:“九年九月,上幸 景龙门 外观水磑,因谓侍臣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泠甘美,凡近河水味皆甘,岂非餘润之所及乎?’”郑观应《盛世危言·治河》:“凡 河 水所经之地,如 陕西 东界…… 直隶 南界,五六省皆可资其餘润。”⒊无穷的润泽。唐 元稹《表夏》诗之四:“玉委有餘润,飆驰无去
- 9.
佥议释义:⒈众人的意见。 多用于群臣百官。南朝 梁 沉约《授萧惠休右僕射诏》:“入副朝端,僉议斯在。”唐 白居易《中书舍人韦贯之授礼部侍郎制》:“仪曹之选,僉议所归。”《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六年》:“﹝ 宋璟 ﹞又奏:‘大理卿 元行冲 素称才行,初用之时,实允僉议;当事之后,颇非称职,请復以为左散骑常侍。’”⒉共同商议。《宋史·胡銓传》:“檜 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先是 全斌 受詔,每制置必与诸将僉议,因是虽小
- 10.
佩韘释义:⒈佩戴牙玦或玉玦。韘,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以象骨、玉石制成。又叫“玦”,俗名“扳指”。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表示已成年。《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毛 传:“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⒉佩戴的牙玦或玉玦。清 昭槤《啸亭杂录·亲定陵寝》:“﹝ 章皇 ﹞因自取佩韘掷之,諭侍臣曰:‘韘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
- 11.
僚侍释义:侍臣。
- 12.
冥寞释义:⒈谓死亡。唐 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之三:“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唐 白居易《过敷水》诗:“秦氏 双蛾久冥寞,苏臺 五马尚蜘蟵。”⒉指死者。《后汉书·张奂传》:“父母朽骨,孤魂相託,若蒙矜怜,壹惠咳唾,则泽流黄泉,施及冥寞,非 奂 生死所能报塞。”参见“冥漠”。⒊指阴间。《旧唐书·刘邺传》:“﹝ 李德裕 ﹞倾以微累,窜於遐荒,既迫衰残,竟归冥寞。”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僕射去人寰久矣,何不还生人中,而久处冥寞?”⒋犹冥寂,玄默。唐 岑参《文公讲堂》诗:“丰碑文字灭,
- 13.
冻雀唐昭释义:指 唐昭宗 受 朱温 胁迫,由 长安 迁都 洛阳 事。 《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车驾至 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復为汝主矣!’馆於 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紇干 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霑襟,左右莫能仰视。”后因以“冻雀唐昭”为典,指处于穷途末路境地的帝王。柳亚子《明思文皇帝忌辰作》诗:“半壁匆匆三易主,君王神武有谁陪?官蛙 晋惠 原庸主,冻雀 唐昭 岂霸才!”自注:“永历帝。”
- 14.
分谤释义: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 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宋史·胡铨传》:“﹝ 秦檜 ﹞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自后世諛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於下矣。”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
- 15.
名色释义:⒈有名的美色。指著名的美女。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 韩翃 ﹞邻有 李 将妓 柳氏 ……间一日,﹝ 李 ﹞具饌邀 韩。酒酣,谓 韩 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 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⒉名目;名称。宋 汪应辰《与周参政书》:“近户部行下,以今岁下半年赋,限七月内令以其他名色,先次兑那,起发一半。”明 屠隆《綵毫记·海青死节》:“[侍臣]请皇帝穿袍。[浄]这教做甚么名色?[侍臣]这教做滚龙袍。”清 魏源《筹鹾篇》:“又有南北两局员换给水程之费,三关委员截票放行之费,名色百出,不可胜臚。”孙
- 16.
坐谩释义:犯欺骗罪。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三年,侯 不虞 坐为 定襄 都尉,匈奴 败太守,以闻非实,坐谩,国除。”司马贞 索隐:“谓上闻天子状不实,为谩,而国除。”清 吴景旭《历代诗话》辛集二:“韩持国 寄兄 子华 诗云:‘移病暂休丞相府,坐谩犹著侍臣冠。’”
- 17.
嬖御释义:⒈宠幸。⒉受宠幸的姬妾、侍臣。
- 18.
官虾蟇释义:晋惠帝 秉性愚蒙,曾在 华林园 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侍臣 贾胤 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蟇,在私地为私虾蟇。”令曰:“若官虾蟇,可给廪。”见《晋书·惠帝纪》。后用作对虾蟆的谑称。
- 19.
帖子词释义:宋 代八节内宴时翰林院侍臣献给宫中的诗,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
- 20.
平上帻释义:亦称“平巾幘”。 魏 晋 以来武官所戴的一种平顶头巾。至 隋,侍臣及武官通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