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衣 [cháng yī]
1. 裳与衣。亦泛指衣服。
裳衣 引证解释
⒈ 裳与衣。亦泛指衣服。
引《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郑玄 注:“裳衣,先祖之遗衣服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外道服饰,纷杂异製……裳衣无定,赤白不恒。”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考证·字义》:“韩退之 诗多倒用成字,盖本诸《三百篇》, 孙季昭 《示儿编》所拈,如中林、中谷、中河、中路、中田、家室、裳衣。”
国语词典
裳衣 [cháng yī]
⒈ 衣裳。
引《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裳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使释义:⒈指役使人员;随从。《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一从使都是浑身绣织,一将军怎倒着縞素裳衣?”⒉随从出使。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建炎 兵兴,从使絶域者,厮舆辈亦补官。”⒊纵使,即使。唐 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从使千百年外谓阁下与 裴兵部 为交相短长,亦足为贤相矣。”
- 2.
佳朕释义:佳兆,好的征兆。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自奉裳衣,似有佳朕,烦君命名。”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五章:“江村寒食,风雨飘忽,余举目四顾,心怦然动,窃揣如斯景物,殆非佳朕。”
- 3.
倒文释义:⒈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 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总说·倒文》:“六经或倒其文,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类皆有之,唯《诗》为多,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从’……不一而尽。”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古书多韵语,故倒文协韵者甚多。”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倒文成句例》:“昭 十三年《左传》:‘我之不共,鲁 故之以。’杜 注云:‘不共 晋 贡,以 鲁 故也。’愚 按:‘鲁 故之以’,犹言‘因 鲁 之故’,倒文成句也。”⒉因抄刊
- 4.
断裳释义:截断裳衣。取其便于行事。典出《汉书·盖宽饶传》:“宽饶 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襌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问之,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褰帷断裳,危冠空履之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勤恤民隐,纠逖王慝。”
- 5.
鬖髿释义:⒈毛发下垂貌。唐 韩愈《辛卯年雪》诗:“白帝盛羽衞,鬖髿振裳衣。”王伯大 音释:“鬖髿,髮垂貌。”清 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程江雏女》:“程江 蛋船中,有雏女年纔十一岁,髦髮鬖髿垂肩际若松麈。”⒉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清 宋照《雾淞》诗:“风寒雾下成银沙,徧糝林木垂鬖髿。”⒊毛发散乱貌。宋 陆游《初到荣州》诗:“一杯径醉幘自堕,灯下髮影看鬖髿。”《剪灯新话·联芳楼记》:“罗袜生尘魂荡样,瑶釵坠枕鬢鬖髿。”清 唐孙华《英孙》诗:“独嗟牢落少詒谋,两髩鬖髿髮垂蒜。”⒋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文选·郭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