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华民国释义:简称民国。1912—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领导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这一政权不久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成为地主、买办阶级联合专政的工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政权落入蒋介石集团手里。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2.
中国同盟会释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积极进行反清革命斗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简称同盟会。
- 3.
九府释义:⒈周 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后泛指国库。《史记·货殖列传》:“其后 齐 中衰,管子 修之,设轻重九府。”张守节 正义:“周 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也。”《陈书·周迪传》:“擅歛征赋,罕归九府。”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四民輟业,满目疮痍,六师暴露,九府匱竭。”⒉指各方的宝藏和特产。《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 医无閭 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 会稽 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 梁山 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 华山 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
- 4.
书名释义:⒈用于书写的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 注:“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章炳麟《中华民国解》:“兴其农业,劝其蓺事,教其语言,諭其书名,期二十年而其民可举於中央议院。”⒉写上姓名。《左传·隐公七年》:“滕侯 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唐 张籍《赠赵将军》诗:“会取 安西 将报国,凌烟阁 上大书名。”⒊擅长书法的名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仲翼 有书名而前辈多以为俗,然亦以配 周越。予尝见其飞白大字数幅,亦甚工,但诚不免俗耳。”清 韩泰华《无事为福
- 5.
五彩旗释义:⒈亦作“五彩旗”。多种颜色的军旗。⒉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国旗。因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故称。⒊见“五綵旗”。
- 6.
五权分立释义: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五权分立1925)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 他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方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太完善,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避免行政权兼考试权会造成私自用人,以及立法权兼监察权会造成议会专制的问题。
- 7.
五色旗释义:⒈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 中华民国 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组成,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⒉因 民国 初年由北洋军阀控制政权,故亦用以代指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借指北洋军阀。鲁迅《而已集·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鲁迅《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更何况这位 常燕生 先生满身五色旗气味。”
- 8.
侵寻释义:亦作“侵潯”。渐进,渐次发展。《史记·孝武本纪》:“是岁,天子始巡郡县,侵寻於 泰山 矣。”裴骃 集解引 晋灼 曰:“遂往之意也。”司马贞 索隐:“小颜 云:‘浸淫渐染之义。’盖寻淫声相近,假借用耳。”汉 司马相如《大人赋》:“嬐侵潯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宋 叶适《胡尚书奏议序》:“自古贤人君子,进常艰,退常易,富贵有节,无侵寻之求。”明 归有光《乞致仕疏》:“见今病势侵寻,不能前迈,伏乞圣恩,容臣休致。”廖仲恺《全民政治论译本序》:“中华民国 成立八年,变乱侵寻,迄无寧岁,中间经改易国体者两次,违宪
- 9.
修怨释义:报宿怨。 语出《左传·哀公元年》:“及 夫差 克 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 侵 陈,修旧怨也。”宋 陆游《北岩》诗:“修怨以稔祸,哀哉谁始谋。”清 顾炎武《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俾之修怨於 东林,而斥逐异己,此党祸所由起也。”章炳麟《中华民国解》:“向者有云:回 部诸酋以其恨於 满洲 者刺骨,而修怨及於 汉 人,奋欲自离,以復 突厥、花门 之迹。”
- 10.
兰山道释义:中华民国行政区划名。
- 11.
十九信条释义:指1911年(宣统 三年)11月 清 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武昌 起义爆发,清 朝贵族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玩弄立宪骗局,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但仍规定皇位世袭,不受侵犯。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这个宪法草案也总结了从 清 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从 清 末的‘十九信条’起,到 民国 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直到 蒋介石 的伪宪法。”
- 12.
南京临时参议院释义:1912年1月各省都督选派代表在南京组成。 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执行议会职权。2月批准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制定并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久迁往北京。次年4月解散。
- 13.
台吉释义:⒈旧时 蒙古 王公的爵位名号。后亦用作军衔和行政区长官的称号。清 昭槤《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噶(噶尔丹策零)少年聪黠……诸台吉乐为之用。”⒉古时 蒙古 贵族的称号。源出汉语“太子”。成吉思汗 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 成吉思汗 后裔的通称。清 朝沿用其名作为封爵之一,在王、贝勒、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封赠 蒙古 及西北边疆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一二等臺吉,许以一子袭职外,餘子概为四品。”章炳麟《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戈壁曼延……即不得不张幕而处,其王与臺吉辈,虽
- 14.
吉旦释义:⒈农历每月初一。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 苏惟甫 ﹞旬澣吉旦诣公,语餘遂及身计。”明 张居正《请册立东宫疏》:“以今首春吉旦,勑下礼官,早正储宫之位,以定国本,以慰羣情。”《西游补》第二回:“忽见殿门额上有‘緑玉殿’三个大字,旁边注着一行细字:‘唐 新天子 风流皇帝 元年二月吉旦立。’”鲁迅《彷徨·高老夫子》:“中华民国 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立。”参见“吉”。⒉泛指吉祥的日子。
- 15.
孙中山释义:(1866—1925)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早年在香港开始革命活动。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次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到欧、美各地宣传革命。1905年在日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以《民报》为阵地,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进行激烈论战,并多次领导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
- 16.
巴县档案释义:中国清代四川巴县官府、中华民国时期巴县公署以及民国前期四川东川道积累移存的档案。
- 17.
废历释义:指阴历(亦称夏历)。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通令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后国民党政府又再三下令废除之,故名。鲁迅《花边文学·过年》:“文字上和口头上的称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茅盾《狂欢的解剖》:“我又记起废历元旦瞥见的一幕了。”
- 18.
敬孝劝学释义:中华民国十一年七月,大总统题给山西灵石县绅赵秉明。
- 19.
服习释义:⒈谓习熟武艺。《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尹知章 注:“服,便也。谓便习武艺。”汉 晁错《言兵事疏》:“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宋 王禹偁《大阅赋》:“兵虽示乎服习,战必分其曲直。”⒉熟悉。《左传·僖公十五年》:“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其马生在本土……服习道路,故遇战随人所使,无不如意。”章炳麟《中华民国解》:“三荒服若 回 部、西藏 犹有耕稼,蒙古 犹有游牧。满 人则於此亦未服习,斯所谓惰民
- 20.
民国释义:中华民国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