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残 [shāo cán]
1. 焚烧残害。
2. 燃烧将尽。
4. 因焚烧而残缺。
烧残 引证解释
⒈ 焚烧残害。
引《史记·吴王濞列传》:“贼杀大臣及 汉 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
⒉ 燃烧将尽。
引唐 方干 《陪王大夫泛湖》诗:“蜜炬烧残银汉昃,羽觴飞急玉山倾。”
宋 杨万里 《梅露堂燕客夜归》诗:“梅堂客散人初静,椽烛烧残一尺红。”
⒊ 因焚烧而残缺。
引金 元好问 《济南什诗》之五:“石刻烧残讌集辞,雄楼杰观想当时。”
烧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条烛释义:唐 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故 唐 人诗文中常言“三条烛”。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敕赐及第》:“及 小归公 主文,韜玉 准敕放及第,仍编入其年榜中。韜玉 置书谢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条烛下,虽阻文闈;数仞墻边,幸同恩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禹玉》引《复斋漫录》:“《杜阳杂编》言:‘舒元舆 举进士,既试,脂炬人皆自将。’以余考之,唐 制如此耳。故《广记》云:‘唐 制,举人试日,既暮,许烧烛三条……’而旧説亦言举人试日,已晚,试官 权德舆 於帘下戏云:‘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
- 2.
寒灺释义:寒夜里的烧残的烛灰。
- 3.
民家释义:⒈寻常百姓家。《史记·吴王濞列传》:“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新唐书·五行志三》:“延和 元年六月,河 南 偃师县 李材村 有震电入民家。”宋 张孝祥《水仙》诗:“浄色只应撩处士,国香今不落民家。”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山溪烈妇》:“旌德县 地曰山溪,有民家女某氏。”⒉白族 的别称。清 余庆远《维西见闻纪·夷人》:“那马,本 民家,即 僰 人也…… 民家 流人,已莫能考其时代,亦多不能记其姓氏。”按,僰 人,这里指西南少数 民族 白族。
- 4.
灶觚释义:⒈即灶突。 ⒉烧残的木简。指破旧书籍。
- 5.
烧残释义:⒈焚烧残害。 ⒉燃烧将尽。⒊因焚烧而残缺。
- 6.
爨下余释义:谓灶下烧残的良木。典出《后汉书·蔡邕传》:“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下餘”比喻幸免于难的良材。
- 7.
竈觚释义:⒈即灶突。《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庄子》:“仲尼 读《春秋》,老耼 踞灶觚而听。”原注:“觚,灶额也。”清 黄遵宪《养疴杂诗》之六:“老妻日据灶觚听,邻有神符治病灵。”参见“灶突”。⒉烧残的木简。指破旧书籍。清 恽敬《三代因革论一》:“诸儒博士於焚弃残剥之餘,搜拾灶觚蠹简,推原故事。”清 恽敬《翰林院庶吉士金君华表铭》:“而君独单衣陋食,誾誾粥粥,从事於灶觚蠹简之间。”
- 8.
鄽市释义:城市,街市。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从兄 廷让,为亲事都将,不履行检,屡游行于鄽市间。”明 何景明《新兴》诗:“城为烧残鄽市少,地从战后草莱稀。”
- 9.
骥伏枥释义:亦作“驥櫪”。 亦作“驥伏”。犹老骥伏枥。喻年老而有壮志。语出 三国 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宋 陆游《百岁》诗:“壮心空似驥伏櫪,病骨敢怀狐首丘。”宋 京镗《念奴娇·次宇文总领游北湖韵》词:“驥櫪难淹,鹏程方远,大器成须晚。”清 蒲松龄《上健川汪邑侯启》:“膏火烧残,欲下牛衣之泪;唾壶击缺,难消驥櫪之心。”清 林则徐《送嶰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