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义
◎ 异端 yìduān
(1) [strange omen]∶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 焦循补疏:“各为一端,彼此互异。”
(2) [heterodoxy;heresy]∶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异端 [yì duān]
1. 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
例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焦循补疏:“各为一端,彼此互异。”
英[ strange omen; ]
2. 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英[ heterodoxy; heresy; ]
异端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异端”。
⒉ 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引《论语·为政》:“子 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熹 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 杨 墨 是也。”
唐玄宗 《<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⒊ 凡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异己的观点、学说或教义亦称之为异端。
引晋 僧肇 《百论序》:“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
《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经他们(‘四人帮’)点头,一律视为异端。”
⒋ 各种说法;不同见解。
引《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广求异端,以明事理。”
《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帝将有事 泰山,詔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
⒌ 犹异志,离心。
引《宋书·武帝纪中》:“既知 毅 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
《南齐书·谢超宗传》:“﹝ 超宗 ﹞协附姦邪,疑间忠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
《旧唐书·陆贽传》:“恐其有变,上忧之,遣 贄 使 怀光 军宣諭。使还, 贄 奏事曰……如此词婉而直,理当而明,虽蓄异端,何由起怨?”
⒍ 指分离。
引《再生缘》第十七回:“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
⒎ 指无关紧要的事物。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駢赘必多。”
⒏ 另一端。
引宋 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
⒐ 意外事端。
引元 柯丹丘 《荆钗记·抢亲》:“今日娶亲谐凤鸞,不知何故来迟缓。莫非他人生异端,须知人乱法不乱。”
国语词典
异端 [yì duān]
⒈ 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
引《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唐·玄宗〈孝经注序〉:「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反正统
⒉ 和传统道德思想,尤指和儒家思想相违背的邪说。
引《红楼梦·第五八回》:「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异端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另类释义:⒈另外的一类,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这样的女孩可以归入另类。这部片子是当代电影中的另类。⒉与众不同;特殊:另类服装。她打扮得很另类。
- 2.
异类释义:⒈旧时称外族。⒉不同的种类。⒊指鸟兽、草木、神鬼等(对“人类”而言)。
- 3.
邪教释义:指冒用气功、宗教等名义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人身权利的非法组织。
- 4.
邪说释义:有严重危害性的不正当的议论:辟邪说。异端邪说。
异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并驱争先释义:谓竞争高下。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孟起 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 彭 之徒,当与 益德 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絶伦逸羣也。”明 李贽《复邓石阳》:“区区异端之徒,自救不暇,安能并驱争先也?”清 黄锡璜《友鸥堂集序》:“叔威 诗虽不逮 李 杜,置之 元、白、苏、陆 间,则并驱争先。”并,现写作“并”。鲁迅《坟·春末闲谈》:“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臝并驱争先。”
- 2.
典文释义:⒈掌理律令条文。《汉书·刑法志》:“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⒉指经典。《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隋书·经籍志一》:“至于 战国,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⒊指记载典章制度的文献。南朝 梁 沉约《上宋书表》:“自 永光 以来,至於禪让,十餘年内,闕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
- 3.
匡直释义:犹匡正。语本《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清 曾国藩《江宁府学记》:“上以佐圣朝匡直之教,下以闢异端而迪吉士。”
- 4.
十字军释义:⒈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罗马教皇、西欧封建主、大商人以夺回土耳其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而组织的远征军。因参加者把基督教的十字架作为军徽,故名。⒉中世纪天主教会组成的军队。用以镇压各国人民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异端”运动。
- 5.
变例释义: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 丘明 之志也。”《宋史·杨亿传》:“三年,詔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凡变例多出 亿 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补注一:“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 6.
圯桥书释义:亦称“圯上书”。 亦称“圯下兵法”。指 秦 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 张良 的《太公兵法》。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唐 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身为 下邳 客,家有圯桥书。”宋 曾巩《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壁中字为时人考,圯上书从老父传。”宋 陈亮《子房贾生孔明魏徵何以学异端》:“子房 为 高帝 谋臣,从容一发,动中机会,而尝超然於事物之外,此岂圯下兵法之所有哉!”
- 7.
异术释义:⒈亦作“异术”。指不同的学说。⒉不同的方法。⒊奇妙的策略或办法。⒋指特别的技艺。⒌犹言异端邪说。⒍指法术。
- 8.
异端释义: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异端邪说。
- 9.
异端邪説释义:亦作“异端邪说”。 指不正当或非正统的学说、言论。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二:“异端邪説日交驰,圣哲攻之心费辞。”明 方孝孺《梁武帝》:“异端邪説者,道之疫癘也。”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自蛇魔惑世,而异端邪説充塞乎人心。”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谁要是不跟随着他,不附和着他,他就说你是毁圣叛君,说你是异端邪说。”
- 10.
异行释义:⒈优异的品行。《后汉书·顺帝纪》:“其有茂才异行,若 颜渊、子奇,不拘年齿。”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后汉 尚书令 左雄 欲限年四十已上方可举察,胡广 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然予旌者什一二……盖奇节异行,事近矫饰,未可为天下恒典也。”⒉指有优异品行的人。宋 秦观《任臣上》:“奇材异行实为时辈所见推者。”⒊谓素质不同。《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阳阴殊性,男女异行……男以彊为贵,女以弱为美。”⒋异端或怪异的行为。宋 曾巩《<新序>目录序》:“当是之时,异行
- 11.
异见释义:⒈不同的见解。⒉犹奇观。⒊指异端邪说。
- 12.
恶紫夺朱释义: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 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 13.
无足道释义:不值得说;不值一提。 《穀梁传·隐公二年》:“吾 伯姬 归于 纪,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明 李贽《复邓石阳书》:“弟异端者流,本无足道者也。”
- 14.
正学释义:谓合乎正道的学说。西汉 武帝 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宋 李之彦《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明 宋濂《凝道记下》:“秦 汉 以来,正学失传。”宋 初 孙复、胡瑗、石介 以尊 孔子,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清 黄宗羲《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宋 兴八十年,安定 胡先生、泰山 孙先生、徂徠 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 濂 洛 兴矣。”
- 15.
殊说释义:异端邪说。
- 16.
狐禅释义:禅门指妄称开悟、流入邪僻者。 后亦泛指异端邪说。
- 17.
真象释义:⒈指“瞎子摸象”故事中的象的完整形体。 典出《大般涅槃经》卷三二,谓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不见象之真体。⒉真相。事情的真实情况。
- 18.
童龀释义:⒈幼小;童年。 《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显 景 诸子年皆童齔,并为黄门侍郎。”《旧唐书·裴休传》:“休 志操坚正,童齔时,兄弟同学於济源别墅。”王闿运《郭新楷传》:“童齔颖异,数岁丧父,孤居 长沙。”⒉指小儿。《北史·韩麒麟传》:“假令一处弹筝、吹笛,缓舞长歌;一处严师苦训,诵诗讲礼,宣令童齔,任意所从。”《隋书·食货志》:“於是譎诡赋税,异端俱起,赋及童齔,算至船车。”
- 19.
缪异之端释义:错误的异端的说法。
- 20.
舛互释义:⒈交错。《文选·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吕向 注:“飞甍舛互,言栋宇相交互也。”⒉抵牾。南朝 宋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按 三国 虽歷年不远,而事关 汉 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分载,每多舛互。”《旧唐书·礼仪志二》:“诸儒持论,异端蜂起,是非舛互,靡所适从。”
异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并驱争先释义:谓竞争高下。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孟起 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 彭 之徒,当与 益德 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絶伦逸羣也。”明 李贽《复邓石阳》:“区区异端之徒,自救不暇,安能并驱争先也?”清 黄锡璜《友鸥堂集序》:“叔威 诗虽不逮 李 杜,置之 元、白、苏、陆 间,则并驱争先。”并,现写作“并”。鲁迅《坟·春末闲谈》:“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臝并驱争先。”
- 2.
典文释义:⒈掌理律令条文。《汉书·刑法志》:“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⒉指经典。《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隋书·经籍志一》:“至于 战国,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⒊指记载典章制度的文献。南朝 梁 沉约《上宋书表》:“自 永光 以来,至於禪让,十餘年内,闕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
- 3.
匡直释义:犹匡正。语本《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清 曾国藩《江宁府学记》:“上以佐圣朝匡直之教,下以闢异端而迪吉士。”
- 4.
十字军释义:⒈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罗马教皇、西欧封建主、大商人以夺回土耳其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而组织的远征军。因参加者把基督教的十字架作为军徽,故名。⒉中世纪天主教会组成的军队。用以镇压各国人民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异端”运动。
- 5.
变例释义: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 丘明 之志也。”《宋史·杨亿传》:“三年,詔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凡变例多出 亿 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补注一:“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 6.
圯桥书释义:亦称“圯上书”。 亦称“圯下兵法”。指 秦 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 张良 的《太公兵法》。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唐 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身为 下邳 客,家有圯桥书。”宋 曾巩《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壁中字为时人考,圯上书从老父传。”宋 陈亮《子房贾生孔明魏徵何以学异端》:“子房 为 高帝 谋臣,从容一发,动中机会,而尝超然於事物之外,此岂圯下兵法之所有哉!”
- 7.
异术释义:⒈亦作“异术”。指不同的学说。⒉不同的方法。⒊奇妙的策略或办法。⒋指特别的技艺。⒌犹言异端邪说。⒍指法术。
- 8.
异端释义: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异端邪说。
- 9.
异端邪説释义:亦作“异端邪说”。 指不正当或非正统的学说、言论。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二:“异端邪説日交驰,圣哲攻之心费辞。”明 方孝孺《梁武帝》:“异端邪説者,道之疫癘也。”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自蛇魔惑世,而异端邪説充塞乎人心。”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谁要是不跟随着他,不附和着他,他就说你是毁圣叛君,说你是异端邪说。”
- 10.
异行释义:⒈优异的品行。《后汉书·顺帝纪》:“其有茂才异行,若 颜渊、子奇,不拘年齿。”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后汉 尚书令 左雄 欲限年四十已上方可举察,胡广 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然予旌者什一二……盖奇节异行,事近矫饰,未可为天下恒典也。”⒉指有优异品行的人。宋 秦观《任臣上》:“奇材异行实为时辈所见推者。”⒊谓素质不同。《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阳阴殊性,男女异行……男以彊为贵,女以弱为美。”⒋异端或怪异的行为。宋 曾巩《<新序>目录序》:“当是之时,异行
- 11.
异见释义:⒈不同的见解。⒉犹奇观。⒊指异端邪说。
- 12.
恶紫夺朱释义: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 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 13.
无足道释义:不值得说;不值一提。 《穀梁传·隐公二年》:“吾 伯姬 归于 纪,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明 李贽《复邓石阳书》:“弟异端者流,本无足道者也。”
- 14.
正学释义:谓合乎正道的学说。西汉 武帝 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宋 李之彦《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明 宋濂《凝道记下》:“秦 汉 以来,正学失传。”宋 初 孙复、胡瑗、石介 以尊 孔子,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清 黄宗羲《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宋 兴八十年,安定 胡先生、泰山 孙先生、徂徠 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 濂 洛 兴矣。”
- 15.
殊说释义:异端邪说。
- 16.
狐禅释义:禅门指妄称开悟、流入邪僻者。 后亦泛指异端邪说。
- 17.
真象释义:⒈指“瞎子摸象”故事中的象的完整形体。 典出《大般涅槃经》卷三二,谓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不见象之真体。⒉真相。事情的真实情况。
- 18.
童龀释义:⒈幼小;童年。 《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显 景 诸子年皆童齔,并为黄门侍郎。”《旧唐书·裴休传》:“休 志操坚正,童齔时,兄弟同学於济源别墅。”王闿运《郭新楷传》:“童齔颖异,数岁丧父,孤居 长沙。”⒉指小儿。《北史·韩麒麟传》:“假令一处弹筝、吹笛,缓舞长歌;一处严师苦训,诵诗讲礼,宣令童齔,任意所从。”《隋书·食货志》:“於是譎诡赋税,异端俱起,赋及童齔,算至船车。”
- 19.
缪异之端释义:错误的异端的说法。
- 20.
舛互释义:⒈交错。《文选·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吕向 注:“飞甍舛互,言栋宇相交互也。”⒉抵牾。南朝 宋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按 三国 虽歷年不远,而事关 汉 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分载,每多舛互。”《旧唐书·礼仪志二》:“诸儒持论,异端蜂起,是非舛互,靡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