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批 [zhū pī]
1. 旧时红笔所作的批语。
英[comments or remarks written in red with a brush;]
朱批 引证解释
⒈ 朱批:用朱笔写的批语。 清 代,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所作的批示。
⒉ 用朱笔写的批语。评校书籍时用朱笔写在书页上的批语。
⒊ 硃批:见“硃批諭旨”。
⒋ 旧时官府的朱笔批示。
引《醒世姻缘传》第四七回:“牌上硃批:‘如违限一日,县差与原差各重责二十板革役。’”
⒌ 评校书籍时用朱笔作的批语、校记。
引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脂砚斋 残本有夹缝硃批云:‘ 贾蔷、贾菌 之祖,不言可知矣。’”
国语词典
朱批 [zhū pī]
⒈ 用朱笔批写评点的语句。也作「朱批」。
朱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折奏释义:直达皇帝的奏章。《清史稿·圣祖纪三》:“﹝五十一年正月﹞壬子,命内外大臣具摺陈事。摺奏自此始。”清 昭槤《啸亭杂录·朱批谕旨》:“上(雍正)於即位后,虑本章或有所漏洩,故一切紧要政典俱改命摺奏,皆可封达上前,无能知者。”《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北京 出的《京报》,上面所载的不过是《宫门抄》同本日的几道諭旨以及几个摺奏。”
- 2.
拟票释义:明 清 时,各处奏本送达内阁后,由阁员用墨笔预拟批答于浮票,再送呈皇帝朱批,称为拟票,也称票拟。
- 3.
摺奏释义:直达皇帝的奏章。 《清史稿·圣祖纪三》:“﹝五十一年正月﹞壬子,命内外大臣具摺陈事。摺奏自此始。”清 昭槤《啸亭杂录·朱批谕旨》:“上(雍正)於即位后,虑本章或有所漏洩,故一切紧要政典俱改命摺奏,皆可封达上前,无能知者。”《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北京 出的《京报》,上面所载的不过是《宫门抄》同本日的几道諭旨以及几个摺奏。”
- 4.
朱书释义:⒈用朱墨书写的文字。《史记·赵世家》:“襄子 齐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卹,余 霍泰山 山阳侯 天使也。’”《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戊子,天子赐 武皇 内弟子四人,又降朱书御札,赐 魏国夫人 陈氏。”清 龚自珍《宋先生述》:“瘁志纂述,大书如棋子,小书如蚊脚,墨书或浓或淡,朱书如桃华,日罄五十七纸。”⒉犹朱批谕旨。清 方苞《两朝圣恩恭纪》:“圣祖仁皇帝 硃书:‘戴名世 案内 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今吾真圣主天王于天酉年转天时,蒙天父暗置一硃书
- 5.
朱批谕旨释义: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 6.
朱批释义:清代皇帝在奏章上用朱笔(蘸红色的毛笔)所写的批示叫朱批。也指评校书籍时用朱(硃)墨写的批注。
- 7.
硃书释义:犹朱批谕旨。清 方苞《两朝圣恩恭纪》:“圣祖仁皇帝 硃书:‘戴名世 案内 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今吾真圣主天王于天酉年转天时,蒙天父暗置一硃书在燕寝门眉罅中,批云‘天王大道君王全’七字,是君王父寻着的,邻县邻乡是人皆知。”参见“硃批諭旨”。
- 8.
硃批谕旨释义: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