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军 [qǐ jūn]
1. 起兵;发兵。
起军 引证解释
⒈ 起兵;发兵。
引三国 魏 刘廙 《上疏谏曹公亲征蜀》:“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餘年,敌无不破,彊无不服。”
《水浒传》第五八回:“次早起军,前到 青州 城下。”
《洪秀全演义》第三九回:“即与诸将起军,往 金陵 进发。”
国语词典
起军 [qǐ jūn]
⒈ 出兵。
引《薛仁贵征辽事略》:「陛下今起军征伐,军有带甲之劳,民有转输之苦。」
起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为头释义:⒈从头;开始。金 段克己《鹧鸪天》词:“便从今日为头数,比到春归醉几回。”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为头儿对府尹説详细,只教他欠身的立起银交椅,惊杀了两行公吏。”《三国志平话》卷上:“当日起军,从 扬州 广寧郡 为头,逢一村,收一村;逢一县,收一县;收讫州府不知其数。”⒉领头。《元典章·刑部三·谋叛》:“今后做歹的人,为头儿处死,财产人口断没。”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将那为头儿失火的拏下。”《水浒传》第十五回:“那伙强人,为头的是个落第举子,唤做 白衣秀士 王伦。”
- 2.
征进释义:进军征伐。《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大军每年征进,行者有暴露之苦,居者负输挽之劳。”《三国演义》第二八回:“於是遂起军往 汝南 驻札,招军买马,徐图征进。”张篁溪《记自立会》:“派将固守,再筹征进。”
- 3.
掩旗息鼓释义:⒈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⒉比喻停止行动。
- 4.
插标释义:⒈竖立起军旗。 ⒉旧时于物品上或人身上插草以为出卖的标志。⒊插上标签。
- 5.
正卒释义:⒈周 代军制,每户出一人编成正式兵员,谓之正卒。《周礼·地官·小司徒》“以其餘为羡”唐 贾公彦 疏:“一家兄弟虽多,除一人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为羡卒。”清 林颐山《经述一·释赋税二》:“起军之法,家出一人为正卒,餘为羡卒……正卒有定数,羡卒无定数,备多用少,乃 周 礼制军之精意。”⒉汉 代徭役之一。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汉书·食货志上》“又加月为更卒,已復为正”唐 颜师古 注:“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者
- 6.
起军释义:起兵;发兵。三国 魏 刘廙《上疏谏曹公亲征蜀》:“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餘年,敌无不破,彊无不服。”《水浒传》第五八回:“次早起军,前到 青州 城下。”《洪秀全演义》第三九回:“即与诸将起军,往 金陵 进发。”
- 7.
起旗释义:⒈举旗。 ⒉竖起军旗。指起兵。
- 8.
铜鱼符释义: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铜符”、“铜鱼”。唐 白居易《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 9.
鱼符释义:隋 唐 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 隋 开皇 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 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隋书·高祖纪下》:“﹝ 开皇 九年闰月﹞丁丑,颁木鱼符於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 陆龟蒙《送董少卿游茅山》诗:“将随羽节朝珠闕,曾佩鱼符管 赤城。”宋 司马光《论夜开宫门状》:“若以式律言之,夜开宫殿门及城门者,皆须有墨勑鱼符。”明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