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会审 会审的意思
huìshěn

会审

简体会审
繁体會審
拼音huì shěn
注音ㄏㄨㄟˋ ㄕㄣ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uì kuài,(1) 总计。【例句】:会计(①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②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2) 姓。

shěn,(1) 详细,周密。【组词】:审慎。审视。(2) 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组词】:审查。审定。审订。审核。审美。审计。审评。审时度势。(3) 讯问案件。【组词】:审理。审判。审讯。公审。(4) 知道:不审近况如何?(5) 一定地,果然。【组词】:审如其言。

基本含义

指对案件或问题进行审查或审理。

会审的意思

会审 [huì shěn]

1. 会同审理或审判。

[ joint hearing; joint trial; ]

2. 会同审查。

会审施工图纸。

[ make a joint checkup; ]

会审 引证解释

⒈ 会同审理。

明 徐榜 《济南纪政·杨化记》:“李氏 不復能作 杨化 语,以后会审免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一回:“上臺委了委员来会审过两堂,他也是一样的胡説乱道。”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大学士 三宝 们也很明白这潮流,当会审 尹嘉铨 时,曾奏道:‘查该犯如此狂悖不法,若即行定罪正法,尚不足以泄公愤而快人心。’”

⒉ 会同审查。

如:会审施工图纸。


国语词典

会审 [huì shěn]

⒈ 会同两个以上的人或机关共同审判。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〇》:「还喜未及会审,不受那三木囊头之苦。」
《老残游记·第一六回》:「本是同王子谨会审的,这些情节,子谨却一丝也不知道。」


会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法司释义:明 清 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 2.
      上控释义:上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会审官因为他告的是个道臺,又且事隔多年,便批驳了不准。又到上海道处上控。”沙汀《淘金记》二五:“好在中央也搬到 四川 来了,就在 重庆,要告上控也不费事。”
    • 3.
      主稿官释义:清 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省按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清文献通考·职官九》:“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
    • 4.
      会审释义:⒈会同审理(案件等)。⒉会同审查:会审施工图纸。
    • 5.
      全国纪録释义:某些运动项目的全国最好成绩。 这些运动成绩通常是能由时间、距离、重量等客观标准来确定的。我国的全国纪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并公布。
    • 6.
      审听释义:⒈细听。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审听高居,载怀祗惧。”宋 洪迈《夷坚志补·鬼国母》:“渐次闻人哭声,审听之,盖其妻子与姻戚也。”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二》:“王者之道犹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忳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⒉指听讼、审案。明 归有光《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帖》:“所获之盗未必尽真,而或被株连之害;所偿之罪未必尽当,而或罹罗织之寃。盖一时有司之审听或有未明,而日久民间之公论未尝不在也。”
    • 7.
      审议释义:审查讨论:将计划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 8.
      掠卤释义:亦作“掠掳”。亦作“掠虏”。掳掠;抢劫。《史记·高祖本纪》:“又与 秦 军战於 蓝田 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汉书·酷吏传·咸宣》:“小羣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宋 苏辙《西戎论》:“中国坚坐而相守,不出十年,彼外无所掠虏,将不忍而热中,将反而求以相詬,以为起兵之名。”明 归有光《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帖》:“大抵此县湖山阻深,掠卤之习,浸以成俗。”清 倦圃野老《庚癸纪略》:“十六日,苏城 附近乡村,贼放火掠掳。”
    • 9.
      新衙门释义:即会审公堂。 清 末设在 上海 租界里的司法审判机关,以区别于 中国 原有的审理官署,故称。按照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凡是 中 外互控的案件,都由会审公堂的 中、英、美、法 四国会审官审理,其实 中国 会审官形同虚设,不受重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我并非要十分难为他,不过看见新衙门判得太轻描淡写了,有意和他作难。”
    • 10.
      朝审释义:明 清 两代由朝廷派员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始于 明 天顺 三年。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把已判死刑尚未执行的重囚犯罪情节,摘要制册,送九卿各官详审,分列“情实”、“缓决”、“可矜”、“可疑”、“留养承嗣”等类,上呈皇帝裁决。《明史·刑法志二》:“﹝ 永乐 ﹞十七年令在外死罪重囚,悉赴京师审録…… 天顺 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清 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中:“予每遇秋审朝审,必尽言以俟诸公决择,不敢缄口。”《天雨花》第六回:“话説此时八月,正当朝审,合省
    • 11.
      杂治释义:⒈会审。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 沛郡 杂治王。”《汉书·楚元王刘交传》:“昭帝 初,﹝ 刘德 ﹞为宗正丞,杂治 刘泽 詔狱。”颜师古 注:“杂谓以他官共治之也。”《新唐书·杨师道传》:“太子 承乾 得罪,詔与 长孙无忌 等杂治其狱。”《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命都事 刘正 等往按,狱弗具,復遣参政 张澍 等杂治之,竟置三人於死。”⒉综合治理。《明史·俞大猷传》:“宜建城设市,用 汉 法杂治之。”
    • 12.
      杂理释义:犹会审。
    • 13.
      杂考释义:⒈犹会审。 ⒉《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的一个小类。
    • 14.
      杂问释义:犹会审。
    • 15.
      狱具释义:⒈谓罪案已定。宋 秦观《王定国注<论语>序》:“元丰 二年,眉阳 苏公 用御史言,文涉谤訕属吏,狱具,天子薄其罪,责为 黄州 团练副使。”《明史·刑法志三》:“刑部侍郎 沉应文 署尚书事,合院寺之长,以书抵太监 陈矩,请宽 学程 罪。然后会审,狱具,署名同奏。”⒉刑具。《元史·刑法志二》:“诸狱具,枷长五尺以上,六尺以下,阔一尺四寸以上,一尺六寸以下,死罪重二十五斤,徒流二十斤,杖罪一十五斤,皆以乾木为之,长阔轻重各刻誌其上。”清 周亮工《书影》卷四:“沉练川 璧 为 建安 令,御史按所部,入境甫十里,停
    • 16.
      瘖药释义:服用后使人失音变哑的毒药。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 戚夫人 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王大臣》:“乃密引囚於隐处,钩其舌翦之……次日会审詰问,含糊不復能语,遂弃之市。中元 遗言中,谓饮以瘖药者,亦误也。”参见“喑药”。
    • 17.
      眼力价释义:就是“会来事儿”“会审时度势”形容为人处事机智灵活,善于见风使舵,随机应变。

会审(huish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会审是什么意思 会审读音 怎么读 会审,拼音是huì shěn,会审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会审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