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避罪 避罪的意思
zuì

避罪

简体避罪
繁体
拼音bì zuì
注音ㄅㄧˋ ㄗ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ì,(1) 躲,设法躲开。【组词】: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2) 防止。【组词】: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zuì,(1) 犯法的行为。【组词】: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组词】:功罪。罪愆。罪尤(“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3) 刑罚。【组词】:判罪。畏罪。待罪。请罪。(4) 苦难,痛苦。【组词】:受罪。

基本含义

逃避罪责,不承担责任。

避罪的意思

避罪 [bì zuì]

1. 避免获罪;惧怕获罪。

3. 谓犯罪者逃避惩处。

避罪 引证解释

⒈ 避免获罪;惧怕获罪。

《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汉书·董仲舒传》:“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
《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 却在侧边看了,也自冷笑道:‘似此有甚功德,正谓之作福不如避罪。’”

⒉ 谓犯罪者逃避惩处。

《孙子·地形》:“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何延锡 注:“退岂避罪也,见其蹙国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
宋 苏轼 《杂纂》:“去亲戚家避罪--怕人知。”


避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辟罪释义:逃避罪责。
    • 2.
      逃丁释义:⒈逃亡的丁壮。《旧唐书·狄仁杰传》:“逃丁避罪,併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清 杨芳灿《粮草税》诗:“军操着空籍,赋额悬逃丁。”⒉指躲避抽壮丁。贾平凹《天狗·井》:“三十六年前,堡子里一个男人出外逃丁。”
    • 3.
      逃罪释义:逃免于罪;逃避罪责。
    • 4.
      逃责释义:⒈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⒉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唐 刘知几《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章炳麟《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
    • 5.
      逭咎释义:逃避罪责。
    • 6.
      风闻言事释义: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五年》:“武后 以法制羣下,諫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詖相倾覆。”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近有陈请不实,重行黜陟之文。例皆偷安苟简,避罪缄默,甚失设置之意,可仍旧许风闻言事。”《明史·王德完传》:“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臺諫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於陛下以致疾歟?”亦省作“风闻”。《魏书·元澄传》:“又寻御史之体,风闻是司,至於冒勋妄考,皆有处别。”《续资治通鉴·

避罪(bizu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避罪是什么意思 避罪读音 怎么读 避罪,拼音是bì zuì,避罪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避罪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