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讥 [qǔ jī]
1. 招致讥讽。
取讥 引证解释
⒈ 招致讥讽。
引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自 子贡 取讥於 孔子,而儒生遂不敢言治产。”
取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噧言释义:过甚之言,虚夸不切实际之言。《说文·口部》:“噧,高气多言也……《春秋传》曰‘噧言’。”今本《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作“躛言”。杜预 注:“躛,过也。”陆德明 释文:“躛,谓过谬之言。”章炳麟《訄书·儒墨》:“詆其兼爱而谓之无父,则末流之噧言,有以取讥於君子,顾非其本也。”一说为《左传·定公四年》“嘖有烦言”之“烦”的假借字。
- 2.
无餍释义:同“无厌”。 不能满足。《左传·哀公十六年》:“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饜,偏重必离。”《汉书·贾山传》:“学问至於芻蕘者,求善无饜也。”《晋书·谢石传》:“﹝ 石 ﹞聚敛无饜,取讥当世。”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方面痛恨 日本 帝国主义无餍的侵略,另一方面更痛恨 曹 章 等卖国贼的狗肺狼心。”
- 3.
谋夕释义:为晚上的事预作打算。《左传·昭公元年》:“吾儕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杨伯峻 注:“言早尚不能为夕计谋,何能念及长远庇民。”晋 葛洪《抱朴子·微旨》:“夫衣无蔽肤之具,资无谋夕之储,而高谈 陶朱 之术,自同 猗顿 之策,取讥论者,其理必也。”
- 4.
采饰释义:⒈用彩色作装饰。 《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采饰显明。” 汉 张衡 《西京赋》:“故其馆室次舍,采饰纤縟。”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夫制器者,珍於周急,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⒉犹文饰。 宋 费衮 《梁谿漫志·温公论碑志》:“若其不贤也,虽以巧言丽辞强加采饰,徒取讥笑,其谁肯信?”⒊指文采。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易》所以有《文言》者, 梁武帝 以为‘ 文王 作《易》, 孔子 遵而修之,故曰《文言》’,非矜其采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