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类 [qǔ lèi]
1. 谓取用类似事物以说明本体。犹比喻。
取类 引证解释
⒈ 谓取用类似事物以说明本体。犹比喻。
引《汉书·刑法志》:“《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
取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常释义:⒈不固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 传:“天之祸福惟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汉 张衡《西京赋》:“不常厥土,盘庚 作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於声,或方於貌,或拟於心,或譬於事。”⒉异常;反常。《晏子春秋·谏下十三》:“作服不常,以笑诸侯。”吴则虞 集释引 苏舆 云:“言作不常之服,以为笑于诸侯。”元 元怀《拊掌录》:“画人物不常,鸟或四足,兽或两翼,人或儒冠而僧衣。”⒊不平凡;卓越。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四:“夜梦一女,年
- 2.
称名释义:⒈列举的物名。《易·繫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孔颖达 疏:“‘其称名也小’者,言《易》辞所称物名多细小,若见豕负涂噬腊肉之属,是其辞碎小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⒉称呼名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自兹以降,虽 孔子 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魏 主称名为书告哀於 高肇,且召之还。”⒊称号。章炳麟《文学说例》:“若乃雅俗称名,新故杂用,是寧有厉禁耶?”
- 3.
迷晕诈骗释义:采取类似迷幻药物致使受害人眩晕,继而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的手段。
- 4.
魏宫妆奁释义:《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晋 徐广《〈弹棋经〉自序》:“自 后汉 冲 质 已后,此艺中絶,至 献帝 建安 中,曹公 执政,禁阑幽密,至於博弈之具,皆不得妄寘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戯於粧奩之上,即取类於弹棊也。及 魏文帝 受禪,宫人所为,更习弹碁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 魏 宫内用妆奩戏。”后因以“魏宫妆奩”为弹棋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