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资 [qǔ zī]
1. 取得凭借、助益。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取资 引证解释
⒈ 取得凭借、助益。
引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羣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扬 班 以下,莫不取资。”
唐 韩愈 《与李翱书》:“僕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以度时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
取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借资释义:⒈谓利用别人的某种心理,作为自己进身之资。⒉指借用,取资。⒊借助,凭借。
- 2.
取资释义:取得凭借、助益。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羣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扬 班 以下,莫不取资。”唐 韩愈《与李翱书》:“僕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以度时月。”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
- 3.
啓瀹释义:启发开导。 刘师培《<文说>序》:“幽居多暇,撰《文説》一书,篇章分析,隐法《雕龙》,庶修词之士,得所取资,非曰竞胜前贤,特以启瀹后学耳。”
- 4.
因敌为资释义:犹因敌取资。 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 5.
居震释义:谓居太子之位。语本《易·说卦》:“震为雷……为长子。”《旧唐书·于志宁传》:“周诵 升储,见匡 毛 毕;汉盈 居震,取资 黄綺。”
- 6.
掠取释义:夺取;抢夺:掠取财物。 掠取资源。
- 7.
疑谬释义:亦作“疑繆”。可疑和谬误之处。三国 吴 韦昭《国语解叙》:“遭 秦 之乱,幽而復光,贾生、史迁 颇综述焉。及 刘光禄 於 汉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下吏以此服之。”《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 有章句学,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文献通考·经籍二二》:“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然藉以质正疑谬,补缉闕遗,后之为史者,有以取资。”
- 8.
磨镜释义:磨治铜镜。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汉 刘向《列仙传·负局先生》:“负局先生 不知何许人,语似 燕 代 间人,常负磨镜局,循 吴 市中,衒磨镜一钱。”《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海内士品》:“徐孺子 尝事 江夏 黄公,黄公 薨,往会其葬,家贫无以自致,賷磨镜具自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唐 刘得仁《赠道人》诗:“长安 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问其人,乃 诸 姓,市中磨镜者也。”
- 9.
选学释义:研究《昭明文选》的学问。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评文》:“﹝ 杜少陵 ﹞又训其子熟精《文选》理,盖选学自成一家。”清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读《昭明文选》宜看注-- 李善 注最精博,所引多古书,不独多记典故,於考订经史小学,皆可取资,不知选注之用者,不得为选学。”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复堂类集》:“谭(谭献)武林 廩生,年二十餘,颇喜选学,作诗盈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