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帖括 帖括的意思
tiěkuò

帖括

简体帖括
繁体
拼音tiě kuò
注音ㄊ一ㄝˇ ㄎㄨㄛ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iē tiě tiè,(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组词】:碑帖。字帖。画帖。(1) 便条。【组词】:字帖儿。(2) 邀请客人的纸片。【组词】:帖子。请帖。(3)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组词】:庚帖。换帖。(4)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组词】:一帖中药。(1) 妥适。【组词】:妥帖。安帖。(2) 顺从,驯服。【组词】:服帖。俯首帖耳。(3) 姓。

kuò guā,(1) 扎,束。【例句】:括发(束起头发)。括约肌。(2) 包容。【组词】:包括。概括。总括。囊括。 ◎ 榨取,搜求。【例句】:搜括(亦作“搜刮”)。

基本含义

指紧密地贴附在一起,形容事物相互依附,互相关联。

帖括的意思

帖括 [tiě kuò]

1. 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帖括 引证解释

⒈ 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 隋 大业 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 朝, 刘思立 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

⒉ 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明史·熊廷弼传》:“疆埸事,当听疆埸自为之,何用拾帖括语,徒乱人意,一不从,輒怫然怒哉!”

⒊ 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明 清 时亦用指八股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金 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 余大先生 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学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臺阁体,和声帖括诗。”
鲁迅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宋 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 清 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国语词典

帖括 [tiě kuò]

⒈ 唐代举子把经书里难记的句子编成歌诀,以便诵读,称为「帖括」。后来通指科举的文字。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余大先生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举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帖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卷摺释义:科举考试的考卷。 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矧於士而不士,聚千百帖括卷摺考据词章之辈,於歷代掌故,瞠然未有所见,於万国形势,瞢然未有所闻者,而欲与之共天下,任庶官,行新政,御外侮,其可得乎?”
    • 2.
      帖括释义:⒈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 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⒉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⒊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 3.
      括帖释义:犹帖括。
    • 4.
      按实释义:⒈查考实情;查验确实。 《楚辞·九章·惜往日》:“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宋史·职官志五》:“若狱空或断絶,则御史按实以闻。”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永清县志阙访列传序例》:“或如应酬肤语,或如案牘文移,泛填排偶之辞,閒杂帖括之句,循名按实,开卷茫然。”《清史稿·礼志六》:“先是,康熙 间,巡抚 曹申吉 已入祠,至是以阿附 吴三桂 按实,夺之。”⒉按照事实。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
    • 5.
      閲日释义:⒈度日;过日子。 《太平广记》卷二六七引 唐 韩琬《御史台记·来俊臣》:“由是,告密之徒纷然道路。名流僶勉閲日而已。”宋 陶穀《清异录·婆娑儿》:“郑遨 隐居,有高士问:‘何以閲日?’”清 王夫之《殷浴日时艺序》:“甲午避兵入 宜江 山中,有姪子之慟,浴日 拂拭而慰之。少閒,无以閲日,浴日 始以帖括见示。”⒉经历的日子。宋 赵与时《<宾退录>序》:“余里居待次,宾客日相过,平生闻见所及,喜为客诵之。意之所至,宾退或笔於牘,閲日滋久,不觉盈轴。”
帖括是什么意思 帖括读音 怎么读 帖括,拼音是tiě kuò,帖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帖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