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恫吓 恫吓的意思
dòng

恫吓

简体恫吓
繁体恫嚇
拼音dòng hè
注音ㄉㄨㄥˋ ㄏㄜ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òng tōng, ◎ 〔恫吓(hè)〕恐吓,吓(xià )唬。

xià hè,(1) 义同(一),用于复合词。【组词】:恐吓。恫吓。(2) 叹词,表示不满:吓,太欺负人了!

基本含义

恐吓、吓唬。

恫吓的意思

恫吓 [dòng hè]

1. 扬言灾祸或苦难就要来临,以此威胁某人。

[threaten; menace; intimidate; scare;]

恫吓 引证解释

⒈ 恐吓,威胁。

茅盾 《动摇》六:“这才把 林不平 恫吓的退席问题无形中搁下了。”
朱自清 《海行杂记》:“他们的职务本是照料旅客;但事实正好相反,旅客从他们得着的只是侮辱、恫吓与欺侮罢了。”


国语词典

恫吓 [dòng hè]

⒈ 虚张声势,恐吓他人。也作「恫喝」。

《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康太尊帮著他说了许多好话,又拿话恫吓制台,要求制台立刻请令。」

恐吓 吓唬 威吓 威胁


恫吓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吓唬释义:使害怕;恐吓。
    • 2.
      威吓释义:用威势来吓唬(xià·hu):威吓对方。不怕武力威吓。
    • 3.
      威胁释义:⒈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威胁利诱。⒉使遭遇危险:洪水正威胁着整个村庄。
    • 4.
      恐吓释义: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恐吓信。

恫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乘虚可惊释义:乘:趁着;惊:惊吓。趁敌人空虚可以恫吓他。
    • 2.
      劫恐释义:挟持恫吓。
    • 3.
      呵喝释义:为了申斥、恫吓或禁止而大声喊叫。
    • 4.
      哃吓释义:犹恫吓。威吓,吓唬。
    • 5.
      哃喝释义:⒈犹恫吓。威吓,吓唬。⒉谓以夸张之词折服他人。
    • 6.
      坛坫释义:⒈会盟的坛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桓公 朝天下,会诸侯,曹子(曹沫)以一剑之任,枝 桓公 之心于坛坫之上。”明 宋濂《燕书》之二三:“襄公 曰:‘人皆相率,约君以礼,子奈何欲兴戎乎?坛坫之间,玉帛交错,而使甲士厠之,人其谓我何?’”⒉指谈判场所。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日本 于此次交涉,以区区一纸恫吓之书,居然索我巨量之权利于坛坫俎豆之间,所获不可谓不丰。”《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公电·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合全国之心,结全国之力,一致对外,犹惧不足以争胜坛坫,保全海疆。”⒊法坛。郭沫若《李白与杜
    • 7.
      威胁释义:⒈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威胁利诱。⒉使遭遇危险:洪水正威胁着整个村庄。
    • 8.
      恐猲释义:亦作“恐愒”。 亦作“恐喝”。亦作“恐曷”。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汉 何休 注:“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宋 苏轼《魏武帝论》:“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清 姚鼐《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 9.
      文氓释义:亦作“文虻”。文化流氓。鲁迅《书信集·致姚克》:“而 上海 文氓竟又借此施行谋害。”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而若干文虻(一本作‘氓’),趁势造谣,各处恫吓者亦半。”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中国 的农夫被一些大圣人、大豪杰、大诗贼、大文氓也欺骗了几千年。”
    • 10.
      核讹诈释义:凭借拥有的核武器进行威胁恫吓。
    • 11.
      畏语释义:指恫吓他人的言词。
    • 12.
      虚声恫吓释义:虚声恫吓,汉语词语
    • 13.
      讹诈释义:⒈假借某种理由,用 威胁手段向人勒索、敲诈。⒉威胁恫吓:核讹诈。
    • 14.
      诱愒释义:欺骗恫吓。
    • 15.
      逼吓释义:逼迫恫吓。

恫吓(dongxi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恫吓是什么意思 恫吓读音 怎么读 恫吓,拼音是dòng hè,恫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恫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