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 [qǐ bīng]
1. 出兵;兴兵。
英[raise troops; rise in revolt;]
起兵 引证解释
⒈ 发兵;出兵。
引《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工,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
《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王 悉起兵,以 乐毅 为上将军。”
廖仲恺 《帝国主义侵略史谈》第一章:“当时各国若不来朝贡,就起兵去打他。”
⒉ 犹起事。参见“起事”。
引《史记·项羽本纪》:“项王 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餘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秦併六国平话》卷下:“九月, 沛 人 刘邦 起兵於 沛下。”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杀》:“﹝ 项羽 ﹞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
⒊ 聚合兵众。
引《后汉书·孔融传》:“融 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古老言:‘此桥 东海 吕母 起兵所造也。’”
⒋ 部队开拔。
引明 冯梦龙 《新灌园·骑劫代将》:“[浄]小将既已代劳,不敢逗留,请将军从容归国便了,小将就此拜辞,请了;叫众将官,就此拔营起兵前去。”
国语词典
起兵 [qǐ bīng]
⒈ 兴兵、出兵。
引《战国策·魏策三》:「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三国演义·第七五回》:「操大喜,遂拨精兵五万,令徐晃为将,吕建副之,克日起兵。」
起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柄释义:⒈不待请命而行事的权柄。 唐 元稹《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盖先王之懋典,授之专柄。”⒉独揽权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秦太师 专柄十二年,只成就得一 胡邦衡。”《清史稿·高宗纪》:“九月乙巳朔,署 广西 提督 谭行义 以 安南 郑氏 专柄,清化镇 邵郡公 及 黎鷟 起兵与 郑氏 内哄,奏闻。”
- 2.
丘园释义:⒈家园;乡村。《易·贲》:“六五,賁于丘园,束帛戔戔。”王肃 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 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汉 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於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清 方文《宋遗民咏·刘会孟辰翁》:“羣荐不入官,丘园从所好。”⒉指隐逸。唐 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臣知其忠,然非是丘园之贤,道德之茂。”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上每临朝,多令征四方丘园才能学术,直
- 3.
举兵释义:出兵;起兵:举兵出征。举兵西进。
- 4.
义兵释义:⒈犹义师。 《穀梁传·宣公四年》:“﹝ 鲁 ﹞伐 莒,义兵也。”晋 潘岳《西征赋》:“工徒斲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旧唐书·高祖纪》:“羣贼蜂起,江都 阻絶,太宗 与 晋阳 令 刘文静 首谋,劝举义兵。”⒉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晋 陆机《辨亡论上》:“昔 汉 氏失御,姦臣窃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新五代史·杂传九·刘景岩》:“晋高祖 起兵 太原,唐废帝 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⒊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后汉书·樊宏传》:“王莽 末,义兵起,刘
- 5.
二次革命释义:孙中山等革命 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不断加强独裁统治,排挤革命党人。1913年 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接着又向帝国主义进行“善后大借款”,并免去江西、安徽、广东等省 国民党人的都督职位。7月,李烈钧、黄兴分别在湖口、南京起兵讨袁,南方各省也纷起独立,形成二次 革命。但很快遭到袁军镇压而失败,孙中山、黄兴再次流亡国外。
- 6.
五大释义:⒈指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等五种人。《左传·昭公十一年》:“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孔颖达 疏引 贾逵 云:“五大,谓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也。”《晋书·李特载记》:“《传》云‘五大不在边’,将军起兵始尔,便遣 李庠 握强兵於外,愚窃惑焉。”⒉指知、武、工、商、农。《逸周书·文酌》:“五大:一大知,率谋;二大武,剑勇;三大工,赋事;四大商,行贿;五大农,假贷。”⒊佛教称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为五大。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宝亮》:“二施等於前,五火陈於后。”唐
- 7.
仲桥释义:桥名。在 陕西省 醴泉县 东北。《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四年》:“赵 南阳王 胤 帅众数万自 上邽 趋 长安 ……诸郡 戎 夏 皆起兵应之,胤 军于 仲桥。”胡三省 注:“郑国渠 逕 仲山,渠上有桥,谓之 仲桥,在 九嵕山 之东。”
- 8.
传箭释义:⒈传递令箭。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⒉引申为传令。⒊报时。古用铜壶滴漏计时,看水平面箭上的刻度,即知时刻。
- 9.
伯仁释义:晋 周顗 的字。 元帝 时为仆射,与 王导 交情很深。永昌 元年,导 堂兄 江州 刺史 王敦 起兵反,导 赴阙待罪。顗 在 元帝 前为 导 辩护,帝纳其言而 导 不知。及 敦 入朝,问 导 如何处置 顗,导 不答,敦 遂杀 顗。后 导 知 顗 曾救己,不禁痛哭流涕说:“吾虽不杀 伯仁,伯仁 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见《晋书·周顗传》。后因以“伯仁”代称亡友。续范亭《吊老友杜仲虙忧国自沉》诗:“伯仁 非我杀,我竟死 伯仁。”柳亚子《摸鱼儿·自题<秣陵悲秋图>为亡友张秋石女士作》词:“捫心问,慟哭 新
- 10.
何为释义:⒈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唐 韩愈《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清 侯方域《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⒉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唐 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
- 11.
克胜释义:⒈刻忌好胜。 《汉书·匡衡传》:“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⒉克敌制胜。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⒊取得胜利。《后汉书·刘盆子传》:“三年正月,俱至 弘农,与 更始 诸将连战剋胜,众遂大集。”《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嶷 諫曰:‘主上狂凶,人不自保,单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鲜有剋胜,於此立计,万不可失。’”
- 12.
关羽释义:(?—220)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曾为曹操所俘。后归蜀,从刘备起兵在樊城大破曹军。吴军偷 袭荆州,败走麦城被杀。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流传,被称为“关公”,并被神化,尊为“关帝”。
- 13.
兴兵释义:起兵:兴兵讨伐。
- 14.
兴师释义:兴兵;起兵:兴师问罪。
- 15.
兵丧释义:战争和丧乱。《后汉书·天文志中》:“太微,天子廷。彗星犯之为兵丧。其八月壬子,孝明帝 崩。”《后汉书·天文志中》:“斗为贵相,为 扬州,荧惑犯入之为兵丧。其六年,大将军 商 薨。九江、丹阳 贼 周生、马勉 等起兵没郡县。”
- 16.
内鬨释义:亦作“内哄”。内訌。《清史稿·高宗纪一》:“﹝ 乾隆 四年﹞九月乙巳朔,署 广西 提督 谭行义 以 安南 郑氏 专柄,清化镇 邵郡公 及 黎鷟 起兵与 郑氏 内鬨,奏闻。”《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李桦 不但自己搞起了木刻,并于1934年6月发动他的学生组织起‘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乘 两广 军阀 陈济棠 与 蒋介石 发生内哄所造成的政治空隙,在 广州 举起了木刻运动的战旗。”
- 17.
凫藻释义:亦作“鳧薻”。谓凫戏于水藻。比喻欢悦。《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鳧薻。”李贤 注:“言其和睦欢悦,如鳧之戏於水薻也。”北周 庾信《齐王进赤雀表》:“臣等预观休徵,情迫恒庆,不任鳧藻之至。”唐 司空图《复安南碑》:“抚士乐同於鳧藻,伐谋动契於龟蓍。”
- 18.
刘邦释义:(前256—前195)即汉高祖。西汉王朝建立者。沛县(今属江苏)人。做泗水亭长时,起兵响应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后与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统治。经过楚汉战争,战胜项羽,建立统一的西汉封建王朝。他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把东方齐楚大姓西迁关中;重农抑商,释放奴婢;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 19.
南阳佳气释义:亦作“南阳气”。东汉 光武帝 刘秀,南阳 人,起兵 舂陵,望气术士 苏伯阿 受 王莽 派遣到 南阳,遥望 舂陵,曰:“气佳哉!鬱鬱葱葱然。”后用以称帝王之气。
- 20.
卷甲束兵释义:卷起铠甲,收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