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惠 [cí huì]
1. 犹仁爱。
慈惠 引证解释
⒈ 犹仁爱。
引《左传·成公十二年》:“於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
汉 徐干 《中论·谴交》:“乡有大夫,必有聪明慈惠之人,使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皇太子某睿哲温文,宽和慈惠。”
《西游记》第四七回:“虽则恩多还有怨,纵然慈惠却伤人。”
柔石 《二月》一:“一副慈惠的微笑,在他两颊浮动着。”
慈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瑞释义:最大的吉兆。 唐 韩愈《贺庆云表》:“臣所领州,今月十六日申时有庆云现於西北……斯为上瑞,实应太平。”宋 王溥《唐会要·祥瑞下》:“朕以慈惠恭俭为休徵,以人和年丰为上瑞。”清 周亮工《书影》卷五:“按野蚕成茧,昔人谓之上瑞。乃今东 齐 山谷,在在有之,与家蚕等。”
- 2.
仁隐释义:仁爱惻隐。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虽有慈惠之长,仁隐之吏尚不能存。”
- 3.
仲堪释义:古代相传 高辛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参见“八元”。
- 4.
仲熊释义:相传为 高辛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汉 焦赣《易林·坤之姤》:“舜 举八元八愷,有 伯虎、仲熊。”汉 焦赣《易林·泰之随》:“伯虎、仲熊,德义渊閎,使布五穀,阴阳顺叙。”参见“八元”。
- 5.
任使释义:⒈差遣,委用。《左传·昭公六年》:“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过乱。”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自序》:“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於求人,获安逸於任使者哉?”宋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汉高祖 知人善任使,苟为不才,虽见喜也弃之;苟才矣,虽负贩酒徒、亡将戍卒亦用之,此所以能奋布衣取天下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重读书人》:“鄂刚烈公 容安 不諳国语,上虽督责,然厚加任使,未曾因一眚以致废弃。”⒉指差事,使命。《宋史·岳飞传》:“范宗尹 言 张俊 自 浙西 来,
- 6.
八元释义:古代传说中的八个才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 疏:“元,善也,言其善於事也。”《汉书·古今人表》季貍 作 季熊。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故 尧 咨四岳,舜 命八元。”后用以称颂有才德的人。唐 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伊川卜居》诗:“早入八元数,尝承三接恩。”唐 黄滔《祭右省李常侍洵》:“诚几三顾以就门,犹作八元而在野。”
- 7.
共俭释义:恭敬而节俭。共,通“恭”。《左传·成公十二年》:“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宋 苏舜钦《感兴》诗之一:“惜哉共俭德,乃为侈所蛊;痛乎神圣姿,遂与夷为侣。”
- 8.
冬爱释义:《左传·文公七年》:“酆舒 问於 贾季 曰:‘赵衰、赵盾 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杜预 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以“冬爱”比喻仁爱慈惠。南朝 宋 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踌躇冬爱,怊悵秋暉。”
- 9.
叔献释义:古代相传 高辛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 10.
威狱释义:牢狱。《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汉书·刑法志》:“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
- 11.
婉容释义:⒈和顺的仪容。《礼记·祭义》:“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唐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无邪佞诈妄之心,彊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明 邵璨《香囊记·起程》:“然此必待母亲出来,婉容苦告则个。”清 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往凤阳序》:“在讼庭则煦煦怡怡,遇交游则婉容卑辞,盖皆以慈惠为质,而张弛之咸宜。”⒉女官名。《宋会要辑稿·后妃四·内职》:“﹝ 大中祥符 ﹞六年,增置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在昭仪之上。”
- 12.
宣慈释义:本谓博闻慈爱。 后泛指博爱众人。《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 疏:“宣者,徧也。应受多方,知思周徧也。慈者,爱也,爱出於心,恩被於物也。”汉 蔡邕《郡掾吏张玄祠堂碑铭》:“掾天姿恭恪,宣慈惠和,允恭博敏,惻隐仁恕,正身履道。”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淳钩之锋,验於犀兕;宣慈之良,效於明试。”《隋书·刑法志》:“圣王仰视法星,旁观习坎,弥缝五气,取则四时,莫不先春风以播恩,后秋霜而动宪。是以宣慈惠爱,导其萌芽,刑罚威怒,随其肃杀。”
- 13.
宽惠释义:宽厚慈惠。
- 14.
忠肃释义:忠诚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 疏:“忠者,与人无隐,尽心奉上也。肃者,敬也,应机敏达,临事恪勤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忠肃内发,款诚外昭。”《隋书·经籍志二》:“致令允恭之德,有闕於典坟;忠肃之才,不传於简策。”
- 15.
恩慈释义:⒈宠爱慈惠。 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王僧辩书》:“被此恩慈,如何酬答。”唐 杜甫《夔州书怀四十韵》:“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⒉指仁慈。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这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⒊指父母。唐 陈玄祐《离魂记》:“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向今五年,恩慈间隔。覆载之下,胡颜独存也。’”
- 16.
慈惠释义:犹仁爱。《左传·成公十二年》:“於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汉 徐干《中论·谴交》:“乡有大夫,必有聪明慈惠之人,使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皇太子某睿哲温文,宽和慈惠。”《西游记》第四七回:“虽则恩多还有怨,纵然慈惠却伤人。”柔石《二月》一:“一副慈惠的微笑,在他两颊浮动着。”
- 17.
殽烝释义:亦作“殽脀”。 指将煮熟牲体节解,连肉带骨放在俎上,以享宾客。《仪礼·特牲馈食礼》:“众宾及众兄弟、内宾宗妇、若有公有司私臣,皆殽脀。”《左传·宣公十六年》:“晋侯 使 士会 平王室,定王 享之,原襄公 相礼,殽烝。”杜预 注:“烝,升也,升殽於俎。”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七:“‘享有体荐,宴有折俎’……折俎谓体解节折,升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亦谓之殽烝。”
- 18.
民物释义:⒈泛指人民、万物。汉 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宋 张孝祥《与明守赵敷文书》:“执事以慈惠之师,有来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亲政以来,夙夜兢业,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当天心,以康民物。”⒉民众的财物。《后汉书·翟酺传》:“帑藏单尽,民物彫伤。”《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天作淫雨,冀州 水出,漂没民物。”⒊犹民情、风俗。《宋书·武帝纪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卹患。”宋 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既省政,恶民
- 19.
温慈释义:温和慈爱。《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东观汉记·章帝纪》:“壮而仁明谦恕,温慈惠和。”李淑一《毛主席招宴容园喜赋》诗:“怀念忠魂弥恳挚,暖如朝日更温慈。”
- 20.
生识释义:⒈预见,先见。 宋 袁世弼《谒吴大帝庙》诗:“长沙 兆生识,典午赖餘风。”⒉生灵;百姓。唐 元结《广德二年贺赦表》:“陛下以慈惠驭兆庶,以谦让化天下,凡所赦宥,皆允人望,凡所敦劝,皆合大经。生识之类,不胜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