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使 [pìn shǐ]
1. 奉命聘问。亦指聘问之使。
聘使 引证解释
⒈ 奉命聘问。亦指聘问之使。
引《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
《北史·邢邵传》:“于时与 梁 和,妙简聘使, 邵 与 魏收 及从子 子明 被徵入朝。”
宋 叶适 《始论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十四:“南北通好,尝藉使命增国之光,必妙选行人,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
聘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君释义:⒈对一国之主的称呼。《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 汤 之説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唐 元结《元谟》:“或曰公知圣人之道。天子闻之,咨而问焉。公谢曰:‘臣生自山野……主君所问,臣安能知?请説所闻,惟主君听之。’”唐 李商隐《重有感》诗:“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⒉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周礼·秋官·司仪》:“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孔颖达 疏:“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
- 2.
大聘释义:⒈诸侯每隔三年使卿向天子行聘问之礼,谓之“大聘”。 《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 注:“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⒉旧时订婚聘礼。《廿载繁华梦》第三一回:“那日便择过了日子,送到 周 家那里,随后又过了大聘。”
- 3.
小聘释义:谓诸侯每年派大夫聘问于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 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
- 4.
揖逊释义:⒈犹揖让。 宾主相见的礼仪。宋 叶适《外论一》:“自 景德 元年与 契丹 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张芸叟 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明 陈继儒《读书镜》卷三:“明道 先生尝至禪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⒉犹揖让。禅让。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 叶清臣 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 淑(李淑)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 唐
- 5.
而乃释义:⒈连词。表示承接。犹然后。《史记·吕不韦列传》:“乃往见 子楚,説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 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汉 王充《论衡·初禀》:“当 汉祖 斩大蛇之时,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斩之哉?勇气奋发,性自然也。”⒉连词。表示转折或另起话题。南朝 宋 宗炳《明佛论》:“夫一局之弈,形算之浅,而 弈秋 之心,何尝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至独陷神於天穽之下,不以甚乎?”宋 叶适《始议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明 方孝孺《豫让》:
- 6.
聘使释义:奉命聘问。亦指聘问之使。《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北史·邢邵传》:“于时与 梁 和,妙简聘使,邵 与 魏收 及从子 子明 被徵入朝。”宋 叶适《始论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南北通好,尝藉使命增国之光,必妙选行人,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
- 7.
誓信释义:盟誓;盟约。宋 叶适《始议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
- 8.
边剧释义:犹边遽。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久拘聘使,无益於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请礼而归之,许输岁币以缓师,期不二三年,边剧稍休,藩垣稍固,生兵日增,可战可守,此中策也。”明 沉德符《敝帚轩剩语·斗物》:“当 蒙古 破 樊襄 时,贾(贾似道)尚与羣妾踞地鬭蟋蟀,置边剧不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