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禁 [shōu jìn]
1. 拘押监禁。
收禁 引证解释
⒈ 拘押监禁。
引《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将某人依旧收禁,听候配役去讫。”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宦成》:“去年除夕,将狱中各犯释放回家度岁三日,约於今午仍来收禁。”
收禁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扣押释义:拘留;扣留:扣押人质。扣押赃物。
- 2.
拘捕释义:逮捕。
- 3.
拘留释义: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拘留的法定情形有:(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的;(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 4.
拘禁释义:把被逮捕的人暂时关起来。
- 5.
监禁释义:把犯人关押起来并限制其自由。
- 6.
逮捕释义:人民法院、人民 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间内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逮捕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采取取保 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收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带比释义:谓以刑杖催逼。 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况目下十年钱粮就在开徵,五六七八九年又经带比。正苦三空四尽,何能剜肉医疮?”《冷眼观》第十五回:“各州县接着这种严词限迫的檄文,只得斧头打钉钉入木,一层层的压下去,将承缉各捕快收禁的收禁,带比的带比,闹得县花厅上面一片数小板子的声音,终日不絶。”
- 2.
拘刷释义:谓全部收禁、收缴或扣留。
- 3.
招状释义:罪犯招供的文字记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当下读了招状,大牢内取出二人来,当厅判一个‘斩’字,一个‘剐’字,押赴市曹行刑示众。”《水浒传》第三九回:“蔡九知府 明取了招状,将一面二十五斤死囚枷枷了,推放大牢里收禁。”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拟馀论》:“问拟罪案,止以初招为主,招状又以口供为主。”
- 4.
收禁释义:拘押监禁。《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将某人依旧收禁,听候配役去讫。”清 蒋士铨《临川梦·宦成》:“去年除夕,将狱中各犯释放回家度岁三日,约於今午仍来收禁。”
- 5.
权时释义:⒈暂时,临时。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而 浮 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唐 寒山《诗》之二○四:“张 王 李 赵 权时姓,六道三途事似麻。”《儒林外史》第九回:“今将本犯权时寄监收禁,候上宪批示。”田汉《获虎之夜》:“爹逼得我没有法子,我只好权时答应了。”⒉犹权宜。《后汉书·梁商传》:“虽云礼制,亦有权时。”李贤 注:“权时谓不依礼也。”宋 王安石《非礼之礼》:“今之人諰諰然求合于其迹,而不知权时之变。”⒊审度时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金 人专以铁马取胜,而吾以步军敌之,宜其溃散。
- 6.
禁牒释义:以君主名义给予的身分证明文件。 《文苑英华·赦书四·会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尊号赦文》:“自今后并须準格用荫人数年限,及察知冒卖资荫,便收禁牒,报有司。”
- 7.
责付释义:⒈谓依法将可免关押的罪犯,交付亲属或其他适当的人,责令随传随到。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太守 吴鹤林 泳 申朝廷,行下 浙东 提刑司,追逮二十七人,分禁 会稽、山阴 两县,十数年皆死於狱瘟,独 德用 之妻 郭氏 无恙,责付官医。”《明律·断狱下·妇人犯罪》:“凡妇人犯罪,除犯姦及死罪收禁外,其餘杂犯责付本夫收管。如无夫者,责付有服亲属邻里保管。”《解放日报》7:“根据国民党《刑事诉讼法》关于被告侦询完毕、可交辩护律师‘责付’出狱的规定,要求立即将被告‘责付’本人。”⒉责成交付。《元典章·户部四·嫁娶》:
- 8.
题奏释义:⒈谓上奏章。 《水浒传》第八一回:“神机军师 朱武 道:‘兄长昔日打 华州 时,尝与 宿太尉 有恩。此人是箇好心的人。若得本官於天子前早晚题奏,亦是顺事。’”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其餘大小衙门,遇有应题奏事情,皆先关白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而始行。”《天雨花》第五回:“维明 道:‘潘慧修 法当立决,且收禁,候咨部题奏。’”⒉题本、奏本的并称。《明会典·通政使司·开拆实封》:“正德 六年奏准各处抚按官,题奏到司,随即封进,不许迟留,副本亦要随本封实。”《清会典·礼部十三·督催所》:“掌催四司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