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制使 制使的意思
zhìshǐ

制使

简体制使
繁体
拼音zhì shǐ
注音ㄓˋ ㄕ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规定。【组词】: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2) 限定,约束,管束。【组词】:制止。制裁。专制。制约。抵制。节制。制动。制海权。(3) 法规,制度。【例句】:民主集中制。公有制。(4) 造,作。【组词】:制造。制做。制品。制图。制革。制版。如法炮(páo )制。(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例句】:制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制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组词】:制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制。

使

shǐ,(1) 用。【组词】: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2) 派,差谴。【组词】:使唤。使命。使女。(3) 让,令,叫。【组词】:迫使。(4) 假若。【组词】:假使。即使。(5) 奉命办事的人。【组词】: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基本含义

制约、约束、限制

制使的意思

制使 [zhì shǐ]

1. 制约。

2. 皇帝派遣的使者。

4. 宋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

制使 引证解释

⒈ 制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精积於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於其主,则上下相制使。”
宋 叶适 《新书》:“以后衝前,以新改旧,凡朝廷上下之所恃以相维持、相制使者,奉行此书而已。”

⒉ 皇帝派遣的使者。参阅《唐律疏议》卷十。

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制使出巡,人填道迎,显公德。”

⒊ 宋 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 《水浒传》第十二回:“﹝ 杨志 ﹞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道君 因盖 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


制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制伏释义:用强力压制使驯服。 也作制服。
    • 2.
      制使释义:⒈制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精积於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於其主,则上下相制使。”宋 叶适《新书》:“以后衝前,以新改旧,凡朝廷上下之所恃以相维持、相制使者,奉行此书而已。”⒉皇帝派遣的使者。唐 韩愈《王公神道碑铭》:“制使出巡,人填道迎,显公德。”参阅《唐律疏议》卷十。⒊宋 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水浒传》第十二回:“﹝ 杨志 ﹞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 因盖 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
    • 3.
      平抑释义:抑制使稳定:平抑物价。他尽力使自己的怒火平抑下来。
    • 4.
      总制司释义:南宋 时官署名,管理财赋。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官制二·经制使》:“绍兴 中,又有总制司,以执政官领其事。先是经制司既废,诸路贡赋,或不时至,五年闰二月 孟富文 以参知政事提领措置财用,富文 请以总制司为名,许之。”
    • 5.
      总制钱释义:宋 代附加税之一种。宣和 中,军政费支出浩繁,总揽东南地区财赋的发运兼经制使,建议增收卖酒钱、印契钱、头子钱等以充经费。因系经制使建议,故称“经制钱”。后一度废除。绍兴 五年总制使又仿照上法征收,于是又称“总制钱”。参阅《宋史·食货志一、二》。
    • 6.
      查封释义: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财产加贴封条,予以强制封存的一种行政强制执行方式。 查封期间限制使用该财产,被查封人不得处分该财产。
    • 7.
      玉涎冠释义:是取海底寒玉虫分泌的涎液,以一种特殊的禁制使其凝结而成。
    • 8.
      约束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受纪律的约束。这种口头协议约束不了他们。
    • 9.
      经制钱释义:始于 北宋 宣和 年间的一种附加杂税。 宋 杨万里《转对札子》:“民之以军兴而暂佐师旅征行之费者,因其除军帅谓之经制使也,於是有经制之钱。既而经制使之军已罢,而经制钱之名遂为常赋矣。”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刱比较酒务及收头子、牙契等钱,号经制钱以助军费。宣和 末,陈亨伯 起请也。后至 昭熙 五年倣此,亦收总制钱。”参见“经总制钱”。
    • 10.
      经总制钱释义:“经制钱”和“总制钱”的并称,宋 代的附加杂税。前者始于 北宋 宣和 年间,陈遘 以发运使兼经制使督理东南地区财赋,加征卖酒、典卖田宅的牙税,常赋外的头子钱,以及其他项目的税金,称经制钱。其后 翁彦国 为总制使,效其法别立名目征税,称总制钱。宋 叶适《监司》:“提刑司则以催趣经总制钱、印给僧道免丁由子为职,而刑狱寃滥,词诉繁滞,则或莫之省焉。”《宋史·职官志七》:“﹝ 乾道 ﹞八年,用臣僚言,诸路经总制钱併委提点刑狱官督责。”清 顾炎武《读<宋史·陈遘>》:“然则 宋 之所以亡,自经总制钱,而此钱之兴,始
    • 11.
      裁使释义:控制使用。
    • 12.
      踏逐释义:⒈寻访;觅求。明 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生]你与我出街坊上寻个便当人,待我寄一封书家去则个。[末]男女专当小心踏逐。”《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湖北、京西 置制使 吴拱,言西北来归之人甚众,望权令踏逐寺观安泊,分给官田,贷之牛种,权免租税,从之。”⒉宋 元 时选拔官员的一种名目。由大臣访问人材,荐请朝廷辟召。宋 苏轼《与鲜于子骏》之三:“故人 刘格,字 道纯 ……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宋史·选举志六》:“且选才荐能而谓之踏逐,非雅名也。况委人以权而不容举其所知,岂为通术?”《元
    • 13.
      道君释义:⒈道教中之地位尊贵者。 《太平御览》卷六六二引 南朝 梁 陶弘景《登真隐诀》:“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於右,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君。”亦作为对道士的敬称。晋 葛洪《神仙传·黄初平》:“其兄 初起,行山寻索 初平,歷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 召问之曰:‘吾有弟名 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餘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⒉指 宋徽宗。《宣和遗事》前集:“道君 好道宠 灵素,天下伽蓝尽灭形。”《水浒传》第十二回:“道君 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 14.
      骄饵释义:骄君之饵。喻指爵禄。语本《汉书·叙传上》:“桓生 欲借其书,嗣(班嗣)报曰:‘若夫 严子 者,絶圣弃智……不絓圣人之罔,不齅骄君之饵。’”颜师古 注:“饵谓爵禄。君所以制使其臣,亦犹钓鱼之设饵也。”南朝 梁 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虽情谬先觉,而迹沦骄饵。”唐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骄饵去易沦,忌途良可畏。”
    • 15.
      齅饵释义:喻谋求爵禄。语本《汉书·叙传上》:“不絓圣人之罔,不齅骄君之饵。”颜师古 注:“齅,古‘嗅’字也;饵谓爵禄。君所以制使其臣,亦犹钓鱼之设饵也。”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八:“彼慕膻齅饵之念,洗涤未浄,往往身寄山林而心存朝市。”

制使(zhi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制使是什么意思 制使读音 怎么读 制使,拼音是zhì shǐ,制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制使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