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gǔ zhé]
1. 又名折疡。骨因外力而出现裂缝或断裂。
英[fracture;]
骨折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将牛羊等牲体分解为二十一部分之后,再行断折。参见“殽2烝”、“觳2折”。
引《周礼·夏官·小子》“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 清 孙诒让 正义:“脀解之法盖有五……五曰骨折,谓於二十一体之中,更折之为多骨。”
⒉ 骨头断裂。
引唐 杜甫 《戏赠友》诗之二:“马惊折左臂,骨折面如墨。”
《新民晚报》1991.10.28:“满面流血,鼻骨骨折。”
国语词典
骨折 [gǔ zhé]
⒈ 骨骼因外伤或本身的病变,发生断裂、破碎或有裂纹的现象。
骨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伤科释义:诊治跌打损伤的一门专科。伤科诊治疾病的范围比正骨科广泛,包括金创(金刃伤)、折疡(跌扑、骨折等伤)、汤火伤、虫兽伤等。
- 2.
出山虎释义:又名入地金牛,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
- 3.
嗅神经释义:人和脊椎动物的第一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在人体,由位于鼻黏膜嗅区内的嗅细胞的中央支组成。颅前窝骨折时,嗅丝可撕脱,引起嗅觉障碍。
- 4.
大茶药根释义:大茶药根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具有解毒、消肿、止痛、接骨的功效,主治疔疮肿毒、流注、跌打损伤、骨折等症状。
- 5.
打断释义:⒈使某一活动(语音、思绪、行动)中断。⒉[身体上某一部分的]骨折断。
- 6.
接骨药膏释义:一种药名,主治闭合性骨折,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
- 7.
提法释义:⒈对某种问题的说法。 ⒉正骨八法之一。提有提起、提伸及牵引之意。用一手或双手或拇食指或辅以绳索将受伤后下陷之骨或关节提归原位,以利整复。多用于治疗锁骨、肋骨、鼻骨等骨折及髋关节脱臼等。
- 8.
正骨释义: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运用一定的手法和药物治疗骨折、脱臼、韧带扭伤等。
- 9.
股骨释义:人和脊椎动物的大腿骨。 在人 体,是全身最长、最结实的骨。上端为股骨头,股骨头下方较细长部分为股骨颈,为年老时易发生骨折 之处。
- 10.
胸骨肋断释义:一种病名。即胸、肋骨折伤。
- 11.
薇籽释义:直立灌木,高1薇籽2米;以薇籽的根、皮或叶入药。在《*辞典》主治:解毒驱虫,接骨,散瘀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蛔虫症,黄疸型肝炎。
- 12.
踒折释义:犹骨折。
- 13.
踠折释义:犹骨折。
- 14.
骨碎补释义:多年生蕨类植物。羽状复叶,小叶三角形和卵圆形,根茎细长,肉质,多长在树干或岩石上。根茎入药,治骨折、创伤等。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预知子、不留行、骨碎补、益母、狼毒,以性名者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九·骨碎补》﹝释名﹞引 陈藏器 曰:“骨碎补本名猴薑。开元 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
骨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伤科释义:诊治跌打损伤的一门专科。伤科诊治疾病的范围比正骨科广泛,包括金创(金刃伤)、折疡(跌扑、骨折等伤)、汤火伤、虫兽伤等。
- 2.
出山虎释义:又名入地金牛,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
- 3.
嗅神经释义:人和脊椎动物的第一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在人体,由位于鼻黏膜嗅区内的嗅细胞的中央支组成。颅前窝骨折时,嗅丝可撕脱,引起嗅觉障碍。
- 4.
大茶药根释义:大茶药根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具有解毒、消肿、止痛、接骨的功效,主治疔疮肿毒、流注、跌打损伤、骨折等症状。
- 5.
打断释义:⒈使某一活动(语音、思绪、行动)中断。⒉[身体上某一部分的]骨折断。
- 6.
接骨药膏释义:一种药名,主治闭合性骨折,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
- 7.
提法释义:⒈对某种问题的说法。 ⒉正骨八法之一。提有提起、提伸及牵引之意。用一手或双手或拇食指或辅以绳索将受伤后下陷之骨或关节提归原位,以利整复。多用于治疗锁骨、肋骨、鼻骨等骨折及髋关节脱臼等。
- 8.
正骨释义: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运用一定的手法和药物治疗骨折、脱臼、韧带扭伤等。
- 9.
股骨释义:人和脊椎动物的大腿骨。 在人 体,是全身最长、最结实的骨。上端为股骨头,股骨头下方较细长部分为股骨颈,为年老时易发生骨折 之处。
- 10.
胸骨肋断释义:一种病名。即胸、肋骨折伤。
- 11.
薇籽释义:直立灌木,高1薇籽2米;以薇籽的根、皮或叶入药。在《*辞典》主治:解毒驱虫,接骨,散瘀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蛔虫症,黄疸型肝炎。
- 12.
踒折释义:犹骨折。
- 13.
踠折释义:犹骨折。
- 14.
骨碎补释义:多年生蕨类植物。羽状复叶,小叶三角形和卵圆形,根茎细长,肉质,多长在树干或岩石上。根茎入药,治骨折、创伤等。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预知子、不留行、骨碎补、益母、狼毒,以性名者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九·骨碎补》﹝释名﹞引 陈藏器 曰:“骨碎补本名猴薑。开元 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