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误 [é wù]
1. 字句上的疏漏差误。
英[error in text;]
讹误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讹悮”。亦作“譌误”。错误。多指文字、记载方面。
引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而年世浸远,篇牘讹误,朽编落简,见诬前淑。”
宋 吕陶 《尚书屯田郎中常公墓志铭》:“公考验图券,详辨讹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悮。”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此乃 秦 音通转,非为譌误。”
国语词典
讹误 [é wù]
⒈ 错误。
引南朝梁·武帝〈立选簿表〉:「谱谍讹误,诈伪多绪。」
讹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豕涉河释义: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 2.
三豕渡河释义: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 3.
三豕金根释义:“三豕”本作“己亥”,“金根”,史传有金根车,后误作“金银”。指字讹误。
- 4.
乌焉释义:乌、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误。 泛指文字讹误。
- 5.
互讹释义:亦作“互譌”。 谓古籍中上下两句的文字互相讹误。
- 6.
传写释义:传抄:竞相传写。几经传写,讹误颇多。
- 7.
失正释义:⒈谓失其正道。《穀梁传·桓公九年》:“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曹伯 失正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失正矣。内失正,曹伯 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孔子 曰:‘夫人君而无諫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⒉错误;讹误。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石经》:“天寳 中,予在太学,与博士诸生共论经籍失正,为欲建议请立大 唐 石经。”
- 8.
夺误释义:抄刊古书而形成的文字脱漏或讹误。
- 9.
对同释义:旧时公文用语。谓校对及纠正讹误,使副本与正本文字相同。
- 10.
对校释义:⒈亦作“对较”。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⒉对照比较。
- 11.
康熙字典释义:大型字典。清张玉书等奉诏编撰。收47 035字,按部首笔画排列,用反切和直音注音,载古文以溯其字源,列俗体以著其变迁,释义详细,书证丰富。康熙五十五年(1716)初刻,后流传较广。清人王引之《字典考证》、今人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均订正其数千处讹误。
- 12.
旁其释义:乌药的别名。树生似茶,高丈余。色黑。根、叶皆有香气。其叶状似鳑魮鲫鱼,故俗呼为鳑魮树。方音讹误为旁其。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乌药》。
- 13.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释义:毛泽东的读书批注和读书摘录的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1988年出版。收入1936年11月至1965年的读书批注和摘录。毛泽东的批注与原书有关段落对照排印,保留了批读时的各种符号,批语中的讹误衍漏保持原样,在改误、去衍、补漏等符号内加以改正。
- 14.
淆讹释义:⒈搅乱,弄错。⒉淆譌:混杂讹误。
- 15.
灭青释义:指古代用刀在竹简上削改讹误的文字。
- 16.
衍误释义:增衍和讹误。
- 17.
誵讹释义:混淆讹误。
- 18.
讹佚释义:亦作“譌佚”。讹误脱佚。
- 19.
讹僻释义:亦作“譌僻”。 讹误。僻,误。
- 20.
讹变释义:亦作“譌变”。讹误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