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议 [fěng yì]
1.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讽议 引证解释
⒈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引《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王闿运 《陈景雍传》:“知督抚不和,数数讽议,列县羣传其迂,诚不知时变。”
讽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丰乐释义:岁丰熟,民安乐。亦谓富饶安乐。《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汉 郑玄 笺:“喻 周 邦之民独丰乐者,被其君德教。”晋 法显《佛国记》:“在道一月五日,得到 于闐,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宋 陆游《南唐书·烈祖本纪》:“江 淮 间连年丰乐,兵食盈溢。”王闿运《江陵书院记》:“及天地丰乐,物力饶衍,诸生从容讽议,以谋策海外。”
- 2.
市巷释义:街市里巷。 《晋书·姚兴载记下》:“市巷讽议,皆言陛下欲有废立之志。”清 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巡警》:“市巷通衢自指挥,提刀策马走如飞。”
- 3.
才流释义:⒈犹言才智横溢。《晋书·谢万传》:“谢万 才流经通,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一器。”⒉指才智。《南史·王弘传》:“﹝ 王融 ﹞谓己才流,无所推下,事暴远近,使 融 依源据答。”《北史·王肃刘懋传论》:“懋 才流识学,见重於世。”⒊犹才士。清 钮琇《觚賸·河东君》:“有名妓 徐佛 者,能琴,善画兰草,虽僻居 湖市,而四方才流,履满其室。”清 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自君、相以逮学士、大夫、畸人、才流,迁客、怨女,寒畯、隐沦,靡不歌思泣怀。”
- 4.
条刺释义:⒈谓分条书写于刺板。⒉逐条讽议。
- 5.
次对释义:⒈犹轮对。《新唐书·陆贽传》:“朕嗣位,见言事多矣,大抵雷同道听,加质则穷。故顷不詔次对,岂曰倦哉!”宋 戴埴《鼠璞·次对》:“次对即轮对……本朝侍从本与百官轮对,元祐 以 王存 奏罢之,復行於 绍圣 四年……是则次对轮对本无别议。”⒉待制官的别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侍从官》:“宋 朝两府执政而下,最贵近者,多侍从。目六部尚书、杂学士,以至龙图等阁待制是也。以执政造膝之后,即召入讽议,故又名次对。”
- 6.
讦直释义:指亢直敢言。 语出《论语·阳货》:“恶訐以为直者。”《周书·乐运传》:“运 常愿处一諫官,从容讽议。而性訐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金史·陈规传》:“南渡后,諫官称 许古、陈规,而 规 不以訐直自名,尤见重云。”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大学士 祁寯藻 叩头曰:‘主圣臣直。’如是再三,上意乃解。於是都下鬨传 国藩 訐直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