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师 [shì shī]
1. 古官名。“司市”的别称。掌市场管理。
市师 引证解释
⒈ 古官名。“司市”的别称。掌市场管理。参见“司市”。
引《周礼·地官·司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涖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郑玄 注:“市师,司市也。”
《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
市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均释义:⒈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逸周书·大聚》:“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孔晁 注:“均,平也。言早暮一价。”⒉西汉 末 王莽 新朝 依托《周礼》古五均说,置五均官。《汉书·食货志下》:“﹝ 王莽 ﹞乃下詔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其(《乐语》)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
- 2.
五都释义:⒈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 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齐宣王)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⒉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 以 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 魏 以 长安、谯、许昌、邺、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 3.
器师释义:掌管百工的官吏。 《荀子·解蔽》:“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
- 4.
小苏释义:⒈稍获苏息。宋 陆游《书喜》诗:“岁收俭薄虽中熟,民得蠲除已小苏。”⒉称 宋 苏辙。宋 苏洵 与其子 苏轼、苏辙 并有文名,世称 洵 为 老苏,轼 为 大苏,辙 为 小苏。明 袁宏道《由天池逾含嶓岭至三峡涧记》:“当余初趋 江州 时,謫仙 之飞瀑,小苏 之三峡涧,已奔注吾胸,如与阔友期将至。”郁达夫《寄曼陀、养吾市师》诗:“却缘家有 元方 在,赢得人间説 小苏。”
- 5.
市司释义:⒈即司市。 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员。又叫市师。《周礼·地官·司市》:“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掌其卖儥之事。”郑玄 注:“市司,司市也。”孙诒让 正义:“与上文称市师同,以其非正官名,故或曰市师,或曰市司,无定称也。”《唐律疏议·杂律·市司评物价》:“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⒉宋 代称评定物价的机构。《宋史·食货志下八》:“置市司估物价低昂,凡内外官司欲占物价,悉於是乎取决。”
- 6.
市师释义:古官名。 “司市”的别称。掌市场管理。《周礼·地官·司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涖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郑玄 注:“市师,司市也。”《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参见“司市”。
- 7.
思次释义:古代司市管理市政、听治讼狱的处所。犹 汉 之市亭。《周礼·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郑玄 注:“思次,若今市亭也……思当为司,声之误也。”
- 8.
溢溢释义:⒈水满貌。汉 焦赣《易林·大畜之屯》:“水暴横行,浮屋坏墙。泱泱溢溢,市师惊惶。”⒉象声词。唐 李贺《塘上行》:“飞下雌鸳鸯,塘水声溢溢。”宋 晏殊《中园赋》:“鷰溢溢以交贺,鹊翛翛而吉语。”
- 9.
田师释义:古时掌管农事的官员。《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