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 [shǐ guān]
1. 即史馆。
史观 引证解释
⒈ 即史馆。参见“史馆”。
引南朝 梁 沉约 《到著作省谢表》:“珥笔史观,记言文府。”
宋 曾巩 《贺蹇周辅授馆职》:“窃审奉被詔函,进登史观。”
史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世界观释义:也叫宇宙观。 人对世界总体及对其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的总和。其理论表现形式就是哲学。
- 2.
历史唯心主义释义:也叫唯心史观。 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人的思想动机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鼓吹英雄创造历史。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3.
历史唯物主义释义:也叫唯物史观。 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
- 4.
历史目的论释义:一种认为历史是某种先定目的的实现过程的理论。是目的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如有的把历史看作由神的旨意所安排,有的把历史看作是“理性”和“精神”的展开和实现。
- 5.
历史观念释义:历史观念亦可称之为历史观,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般看法。
- 6.
历史观释义: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 7.
天才论释义:认为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理论。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先天就有的;在历史观上,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创造的。
- 8.
实成释义:⒈诚实,不虚假。 元 乔吉《新水令·闺丽》曲:“若是真么,回与我句实成的话。”⒉成熟。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青年男女,在这种教训之下,全麻痹了他们的意志,万不能发育实成。”⒊犹沉稳,安稳。大群《小矿工》:“﹝我﹞把头放在它毛茸茸脊梁骨上,软乎乎就睡起来了。不过也睡不实成,车颠簸得厉害,每到一站得醒一次。”
- 9.
文府释义:文章的府库。指收藏图书的地方。《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珪璋既文府,精理亦道心。”吕延济 注:“文府,谓文章为府库之富。”南朝 梁 沉约《到著作省谢表》:“珥笔史观,记言文府。”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谁与陈述经典,修明法程,抉文府之秘,启艺林之钥。”
- 10.
机械唯物主义释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即欧洲16—18世纪以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为特点的唯物主义哲学。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却企图用纯粹力学的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陷入唯心史观。
- 11.
活用释义:⒈指词在句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改变了其通常的用法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实字活用例》:“襄 九年《左传》:‘门其三门。’下‘门’字实字也,上‘门’字则为攻是门者矣。此实字而活用者也。”⒉灵活运用。徐特立《历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不独经济学要活用,唯物史观也是要活用的,是要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来灵活运用的。”郭沫若《战士如何学习与创作》:“顶要紧的是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充分地活用自己的感官,活用自己的头脑。”
- 12.
産生释义:⒈生育;分娩。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而有司数以蕃国疏丧,宫内产生,及吏卒小污,屡生忌故。”《百喻经·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昔有国王,产生一女。”《三侠五义》第一回:“院君偌大年纪,今又产生,未免受伤。”⒉出产。《释名·释山》:“山,产也,产生物也。”毕沅 疏证:“《北堂书钞》、《初学记》、《尔雅》疏皆引作‘言产生万物也’。”⒊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国 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艾青诗选>自序七》:“反抗天然地产生于受迫害的人。”胡
- 13.
科学社会主义释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主张依靠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学说。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叫科学共产主义。
- 14.
英雄史观释义:主张少数英雄主宰和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英雄人物当作救世主,把人民群众当作群氓。认为英雄人物有“天赋才能”,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个人崇拜是英雄史观的表现之一。
- 15.
虚无主义释义: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其表现是对人类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等不加具体分析,一概予以否定。
- 16.
记言释义:记录言论。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南朝 梁 沉约《到著作省谢表》:“珥笔史观,记言文府。”唐 刘知几《史通·曲笔》:“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记言省曰字例》:“凡记言用‘曰’,此通例也;然古书中多有不用‘曰’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