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 [cuì píng]
1. 绿色屏风。
2. 借指青翠的竹丛。
4. 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翠屏 引证解释
⒈ 绿色屏风。
引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紫帷鉿匝,翠屏环合。”
后蜀 鹿虔扆 《思越人》词:“翠屏欹,银烛背,漏残清夜迢迢。”
⒉ 借指青翠的竹丛。
引宋 梅尧臣 《县署丛竹》诗:“寒生緑罇上,影入翠屏中。”
⒊ 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引《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李善 注:“翠屏,石桥之上石壁之名也。”
李周翰 注:“有石屏风如壁立,横絶桥上。”
唐 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明 张居正 《和真一王孙八岭山韵》:“仙城杳靄何因见,悵望青霄耸翠屏。”
清 汪中 《甘露寺》诗:“中流砰訇两山动,翠屏金碧当空开。”
翠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十二峰释义:⒈亦作“十二峯”。 指川、鄂边境巫山的十二座峰。峰名分别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⒉曲牌总名的一种。属南曲南吕宫,以由《三仙桥》、《白练序》、《醉太平》、《普天乐》、《征胡兵》、《香遍满》、《琐窗寒》、《刘泼帽》、《三换头》、《贺新郎》、《节节高》、《东瓯令》十二只曲牌组成,故名。
- 2.
巫山十二峯释义:巫山 之上,群峰迭起,其著者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 据 宋 祝穆《方舆胜览》载十二峰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 3.
得得释义:⒈任情自得貌。 语本《庄子·骈拇》:“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南朝 梁 何逊《西州直示同员》诗:“誓将收饮啄,得得任心神。”宋 黄庭坚《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人知爱酒耳,不解心得得。”《红楼梦》第三八回:“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⒉频频;频仍。唐 王建《洛中张籍新居》诗:“云山且喜重重见,亲故应须得得来。”金 高庭玉《柳絮》诗:“得得穿朱户,时时扑翠屏。”⒊特特,特地。唐 陆龟蒙《丁隐君歌序》:“别业在深山中,非得得行不可适到其下。”宋 孙光
- 4.
支硎释义:山名。 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又名 报恩山、南峰山。硎,平整的石头。山有平石,故名。晋 高僧 支遁 隐居于此,因以 支硎 为号,山亦因 支遁 得名。明 文徵明《二月廿六日游天池诸山》诗:“西北羣山列翠屏,天池 宛转带 支硎。”参阅 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山》、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苏州府》。
- 5.
白公堤释义:⒈堤名。 即 白沙堤。相传为 唐 诗人 白居易 任 杭州 刺史时所筑。《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 唐 时有刺史 白乐天,筑一条路,南至 翠屏山,北至 栖霞岭,唤做 白公堤。”《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后来这条堤,因是 白乐天 所筑,遂叫做 白公堤。”参阅《新唐书·白居易传》。参见“白沙隄”。⒉堤名。故址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下。为 白居易 任 苏州 刺史时所筑。参阅《清嘉庆一统志·苏州府·堤堰》。
- 6.
皂白难分释义:比喻是非不易辨别。川剧《评雪辨踪》:“[ 刘翠屏 ]:穿钉鞋的,你二天来,不要穿钉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们秀才要评什么足迹,给他做个皂白难分。”
- 7.
莓苔释义:青苔。晋 孙绰《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宋 苏舜钦《寄守坚觉初二僧》诗:“松下莓苔石,何年重访寻。”明 李瀚《光孝寺访唐佛》诗:“一径莓苔寒瑟瑟,千年灯火坐萧萧。”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四)》:“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