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发汗 发汗的意思
hàn

发汗

简体发汗
繁体發汗
拼音fā hàn
注音ㄈㄚ ㄏ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ā fà,(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组词】: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hàn hán,(1)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组词】:汗水。汗流浃背。(2) 出汗,使出汗。【例句】: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汗马功劳。汗牛充栋。 ◎ 〔可(kè)汗〕见“可2”。

基本含义

指通过运动、药物等方式使身体出汗,以排除体内热气。

发汗的意思

发汗 [fā hàn]

1. 用药物等使身体出汗。

[ induce perspiration; diaphoresis; ]

2. 发酵过程;特指烟叶变陈期间产生并使之芳香柔韧的自然发酵。

[ sweat; ]

发汗 引证解释

⒈ 谓用药物等使身体出汗。亦泛指出汗。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府吏 儿寻、李延 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佗 曰:‘ 寻 当下之, 延 当发汗。’……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峻青 《秋色赋·瑞雪图》:“因为下雨的时候,他冒着风雨去检查水库,受了凉,体温升高到四十度,正躺在炕上蒙着被发汗。”
茅盾 《子夜》十六:“他觉得这房里特别热,一进来就像闷在蒸笼里似的,他那胖身体只管发汗。”


国语词典

发汗 [fā hàn]

⒈ 出汗。

《红楼梦·第六四回》:「至三更天,些须发了点汗,脉静身凉,大家方放了心。」


发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发散释义:⒈(光线等)由某一点向四周散开:凹透镜对光束起发散作用。发散性思维。⒉中医指用发汗的药物把体内的热散出去,以治疗疾病。
    • 2.
      天山雪蜜释义:功 效:有发汗解表;止痛镇痉。 主风寒感冒;头身疼痛之效(不可替代中成药)用法用量:直接食用;冲饮:4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稀释后服用;成年人每天服用60天山雪蜜100克较为适宜,最多不可超过200克。
    • 3.
      散寒释义:中医学名词。指散除寒邪的一种治法。如表寒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可采取辛温发汗,以散表寒;里寒症见腹痛喜按、大便清稀、四肢逆冷,可采取辛热温中,以除里寒。
    • 4.
      浊气释义:⒈谷食之气。《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王冰 注:“浊气,穀气也。”张志聪 注:“受穀者浊,胃之食气,故曰浊气。”《镜花缘》第九回:“话言未了,只听腹中嚮了一阵,登时浊气下降,微微有声。”⒉人体呼吸时呼出之气和从肛门排出的矢气。《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阴病>》“发汗后,腹胀满者”集注引 张锡驹 注:“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而胀满作矣。”亦泛指混浊之气。瞿秋白《饿乡纪程》十:“门窗开处冒出一阵阵烟雾浊气。”⒊指不良风气。许地山《女儿心》:“几个要到 普陀 朝山的和尚受不了这种人间浊气,
    • 5.
      独活释义:草名。茎、叶皆有毛。羽状复叶。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药,有镇痛、发汗、利尿之效。古代以 羌族 地区出产者为最佳,故又名羌活。传说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又名独摇草。
    • 6.
      羊毛衫释义:一种羊毛制成的厚毛衣,尤指运动员训练之后所穿或为发汗而穿的毛线衫。
    • 7.
      脚子油释义:由疏松石蜡发汗得出的油。
    • 8.
      苍耳释义:一年生草本植物。 果实长卵形,有钩刺,可榨油,也可入药,能发汗、通鼻窍、祛风湿。
    • 9.
      茵陈释义:亦作“茵蔯”。 蒿类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线形,密生白毛,花绿黄色,圆锥花序。全草有香气,可以入药,有发汗、解热、利尿作用。唐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七:“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宋 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堆盘红缕细茵蔯,巧与椒花两鬭新。”明 王世贞《散句》:“坐来薜荔时添润,斋罢茵陈尚送香。”老舍《四世同堂》五:“钱先生 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浅绿,清亮,像翡翠似的--他自己泡的茵陈。”
    • 10.
      藿香释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可提取芳香油,入药有发汗解表、健胃止呕等作用。
    • 11.
      表汗释义:发汗。
    • 12.
      赶汗释义:发汗。
    • 13.
      麻黄释义:多年生草本植物。老枝木质化,呈小灌木状,多分支,茎节明显,叶退化成片状。全草入药,可提取麻黄素,有发汗、止喘等作用。

发汗(fah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发汗是什么意思 发汗读音 怎么读 发汗,拼音是fā hàn,发汗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发汗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