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斥 [zhǐ chì]
1. 指责;斥责。
例严加指斥。
英[ reprimand; denounce; ]
2. 直呼其名。
英[ call name; ]
指斥 引证解释
⒈ 指名直呼。
引汉 蔡邕 《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
《南史·刘瓛传》:“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 青溪 焉。”
⒉ 指摘,斥责。
引《晋书·范宁传》:“宁 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元来 德宗皇帝 心性最是猜忌,説他指斥朝廷,讥訕时政。”
郭沫若 《沸羹集·戏剧与民众》:“我们对于有害无益的作品曾加以不容情的指斥。”
国语词典
指斥 [zhǐ chì]
⒈ 直呼之。
引《抱朴子·内篇·黄白》:「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
《南史·卷五〇·刘?传》:「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
⒉ 指摘、责备。
引《晋书·卷七五·范汪传》:「寗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元来德宗皇帝心性最是猜忌,说他指斥朝廷,讥讪时政。」
近指谪 指责
反夸奖
指斥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批评释义:对优缺点进行分析。 专指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与“表扬”相对:培养对文章的鉴赏和批评的能力。不要听不得批评。
- 2.
指谪释义:见“指摘”。
- 3.
指责释义:指摘;责备:大家指责他不爱护公物。
- 4.
斥责释义: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受到斥责。斥责这种不讲公德的行为。
- 5.
责备释义:原意是要求人尽善尽美,后指批评、指责过失。
指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释义: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把事情弄坏。多用来指斥办事拙劣或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
- 2.
不律释义:⒈不效法;不遵循。《荀子·非十二子》:“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奸心。”⒉不驯顺;不守法。《朱子语类》卷一三○:“东坡 如此做人,到少间便都排废了许多许多端人正士,却一齐引许多不律底人来,如 秦 黄 虽是向上,也只是不律。”《元史·来阿八赤传》:“有两卒自伤其手以示不可用,阿八赤 檄枢密并行省奏闻,斩之以惩不律。”明 叶盛《水东日记·张文翔》:“御史按 吴中 不律,翼 忿忿不能平,因建白数事,指斥颇多,竟为众所倾,謫 开平 数年,以宥还。”参见“不劣方头。”⒊笔。《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郭璞 注:“
- 3.
严于鈇钺释义:指揭发、指斥、抨击坏人坏事极其严厉。
- 4.
五蠹释义:战国 末 韩非 作《五蠧》篇,指斥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蠧民。 蠧,蛀虫。
- 5.
剧秦释义:⒈汉扬雄撰《剧秦美新》一文,贬斥秦朝,称美王莽的新朝。 后因以“剧秦”谓指斥前朝。⒉扬雄《剧秦美新》的省称。
- 6.
合下释义:⒈即时;当下。宋 黄庭坚《少年心》词:“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朱子语类》卷一四○:“如 秦少游 诗甚巧,亦谓之‘对客挥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⒉当初;原先。《朱子全书·大学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便有此明德。”明 吕坤《与总河刘晋川论道脉图》:“今之讲学者曰:‘吾心合下便是中,不待思量,不须计较。’如是则 舜 颜 皆在下风矣。”⒊閤下:古代对尊贵者的敬称。后亦泛用于朋友之间,称谈话、通信的对方。汉 蔡邕《独断》卷上:“﹝天子﹞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
- 7.
小腆释义:小国。《书·大诰》:“殷 小腆,诞敢纪其叙。”孔颖达 疏:“殷 本天子之国,武庚 比之为小,故言小腆。腆是小貌也。郑玄 云:‘腆谓小国也。’”一说为馀孽。曾运乾 正读:“小腆,言餘孽也,指 武庚言。”清 宗稷臣《题明张苍水狱中诗稿后》:“当先生没时,闽、粤、滇 中诸小腆,多已消灭。”柳亚子《羿楼旧藏南明史料书目提要·小腆纪年》:“惟小腆命名,典出《多方》、《多士》(按:《多方》、《多士》係《大誥》之误),为敌国指斥之词,今日閲之,殊为触目。”
- 8.
小雅释义:《诗经》组成部分之一。 七十四篇。大抵产生于 西周 后期和 东周 初期。这时王政衰微,政治黑暗,诸多矛盾日益尖锐。故其中诗篇较多的是指斥朝政缺失,反映社会动乱,表现 周室 与西北 戎 狄 部族以及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少数是统治阶级宴会的乐歌。雅分小、大,主要有三说:有的认为以政事分,如《〈诗〉大序》;有的认为以道德分,如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有的认为以乐曲分,如 朱熹《诗·小雅集传》。前人争论不决,莫衷一是。
- 9.
恶恶释义:憎恨邪恶。《公羊传·僖公十七年》:“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新唐书·魏徵传》:“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无为之化何远之有!”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诗》之恶恶,莫如《巷伯》,然犹戮及其身,今指斥及於腐骨,其疾恶甚於诗人矣。”
- 10.
成何世界释义:算作什么社会。用来指斥社会风气不良,腐败不堪。
- 11.
指刺释义:指斥讽刺。
- 12.
指怒释义:议论指斥。
- 13.
指斥释义:指摘;斥责:指斥时弊。
- 14.
携养释义:古代宦官无子,收养他人为子,谓之“携养”。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 ﹞父 嵩,乞匄携养,因贜假位,舆金輦璧,输货权门。”后多用为指斥 曹魏 之词。唐 刘知几《史通·称谓》:“必若当涂所出,宦官携养,帝号徒加,人望不愜。”清 唐孙华《客有作诗讥魏武者辄亦效颦题四绝句》之二:“携养当年市国恩,舆金輦璧费攀缘。”
- 15.
斥言释义:⒈谓直言指责过失。《后汉书·蔡邕传赞》:“邕 实慕静,心静辞綺。斥言 金商,南徂北徙。”李贤 注:“指斥而言,无隐讳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託讽。”⒉明言;指名而言。《左传·桓公六年》“周 人以讳事神”晋 杜预 注:“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唐 皇甫枚《飞烟传》:“其比邻,天水 赵氏 第也,亦衣缨之族,不能斥言。”《旧唐书·后妃传下·穆宗恭僖皇后王氏》:“稽诸前代,詔令所施,不斥言太后,以宫名为称。”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是犹隐约其词,而不忍斥言。
- 16.
斥黩释义:指斥亵渎。
- 17.
讦讪释义:谓直言不讳地指斥君上过错。
- 18.
讪斥释义:毁谤指斥。
- 19.
调揭释义:嘲笑,指斥。
- 20.
谤论释义:指斥过失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