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fàn yǔ]
1. 一种古印度语言,正如印度语法家(如帕尼尼Panini)所描述的,是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语言。
英[Sanskrit;]
梵语 引证解释
⒈ 一般指古 印度 的书面语。
引唐 耿湋 《赠海明上人》诗:“来自 西天竺,持经奉紫微。年深梵语变,行苦俗流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涝则左手指间搢一小红旗,掌中托一小浄水瓶,右手捻诀而前,至山上,口诵梵语,雨即止。”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回资啰……’我也不懂,盖古 印度 语(殆即所谓‘梵语’乎),是咒语。”
国语词典
梵语 [fàn yǔ]
⒈ 古印度雅利安语。西元前第五世纪首由帕尼尼详细分析、描述。其语法较印欧语族其他代表古语,如希腊、拉丁二语,变化更为繁多。有极丰富的文学,今只为少数人所用。
梵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切智释义: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
- 2.
一切有情释义:佛教指一切众生。有情,梵语Sattva的意译,旧译为众生。
- 3.
一味蕴释义:一味蕴,梵语 eka-rasa-skandha。 指无始以来,一味延续之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之主体。
- 4.
一藏释义:⒈梵语“藏”有包蕴意,故佛教谓一切教法为“一藏”。 ⒉指一部藏经。
- 5.
一阐提释义:佛教名词。梵语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迦”,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用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
- 6.
万法释义: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 7.
三涅槃释义:三涅槃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涅槃。
- 8.
三衣名义释义:三衣名义 [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
- 9.
不死释义:梵语amr!ta。 指永远的生命。
- 10.
乾闼婆释义:⒈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闥缚”、“犍闥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维摩诘经·佛国品》:“并餘大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罗……悉来会坐。”《法苑珠林》卷四:“黑山 北有 香山,其山常有歌舞唱妓音乐之声。山有二崛,一名 为尽,一名 善尽,七宝所成,柔輭香洁,犹如天衣妙音,乾闥婆王从五百乾闥婆在其中止。”宋 王安石《朱朝议移法云兰》诗:“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河。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闥婆?”按,《翻译名义集·八部》“乾闥婆”注引 鸠摩罗什 曰:“天乐神也。”⒉古代 西
- 11.
二十二根释义:佛学术语,梵语dva^vim!s/ati^ndriya^n!I。 指于事特有增上义之二十二种法。
- 12.
五明释义:⒈见“五明扇”。 ⒉梵语意译。佛教所说的古印度五种学问。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见《菩萨地持经》卷三。
- 13.
五藴释义:梵语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迴。又名“五阴”、“五众”。
- 14.
人生无常释义:意指人生变化不定,难以把握。无常梵语意译,意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忽生忽灭,不停地在变化。也作人身无常人事无常。
- 15.
伊蒲塞释义: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异译。 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又称邬波索迦。
- 16.
伍波萨他释义:巴利语uposatha的音译。该词源于梵语upavasatha。若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upavasatha由upa(近,随)+ vas + atha组成,直译为“近住”,即在特定的日子里持斋戒的意思。
- 17.
优婆夷释义:⒈梵语。指在家中奉佛的女子。⒉指出家的女子。
- 18.
优婆释义:梵语。佛徒,僧尼。
- 19.
优婆塞释义:梵语。 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子。即居士。
- 20.
优昙鉢释义:梵语的音译。又译为优昙、优昙华、优昙钵罗、优钵昙华、乌昙跋罗。即无花果树。产 印度,我国 云南 等地亦有生长。其花隐于花托内,一开即敛,不易看见。佛教以为优昙钵开花是佛的瑞应,称为祥瑞花。《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子良 启进沙门於殿户前诵经,世祖 为感,梦见优曇鉢花。”宋 桑世昌《兰亭博议·临摹》:“逸少 笔迹如优曇鉢花,近世罕见。”清 高士奇《天禄识馀·优昙钵》:“今 广东 新兴县 有优曇鉢,似枇杷,无花而实,即所谓无花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