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诸侯 诸侯的意思
zhūhóu

诸侯

简体诸侯
繁体諸侯
拼音zhū hóu
注音ㄓㄨ ㄏㄡ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ū,(1) 众,许多。【组词】:诸位。诸君。诸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例句】:投诸渤海之尾。(3) 犹“之”。【例句】:“能事诸乎?”。(4) 犹“于”。【例句】:“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例句】:“日居月诸,照临下土”。(6) 姓。

hòu hóu,(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组词】:侯爵。侯门。公侯。封侯。诸侯。(2)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3) 姓。(1) 〔闽侯〕地名,在中国福建省。

基本含义

指各个分封国的统治者或领袖。

诸侯的意思

诸侯 [zhū hóu]

1.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苏洵《六国论》

[the feudal princes; 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诸侯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轩辕 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诸侯》:“《帝王世纪》曰:女媧 未有诸侯,有 共工氏 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炎帝 世,乃有诸侯, 风沙氏 叛, 炎帝 修德, 风沙 之民自攻其君,则建侯分土自 炎帝 始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为了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 周 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相传 武王、周公、成王 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其中, 武王 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

⒉ 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南史·循吏传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五代 诸侯跋扈,枉法杀人,主家得自杀其奴僕。”
清 吴伟业 《儒将》诗:“河 朔功名指顾收,身兼使相领诸侯。”

⒊ 星名。

《史记·天官书》:“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


国语词典

诸侯 [zhū hóu]

⒈ 封建时代列国的国君。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至汤王时,为诸侯与葛为邻,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汤王伐之。」


诸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匡九合释义: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指立国大事。
    • 2.
      一合释义:⒈会合;遇合。 《国语·周语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也。”《荀子·议兵》:“ 秦 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太公 一合于 周 而侯七百岁, 孙叔敖 一合于 楚 ,而封十世。”⒉指交锋一次。《宋书·孟龙符传》:“ 龙符 奋矟接战,每一合,輙杀数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众孩儿曹听我教着: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髠徒捉。”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则一合活拏将 敬德 回来,纔见的好汉。”⒊犹
    • 3.
      一月释义:⒈一年的第一月。《书·泰誓序》:“一月戊午,师渡 孟津。”孔 传:“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 紂。”宋 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唯 秦始皇 以父 庄襄王 名 楚,称 楚 曰 荆;其名曰 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⒉一个月。《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郑玄 笺:“一月之中三有胜。”《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及见 武皇帝 试闭 左慈 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捻
    • 4.
      一来释义:⒈来一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 楚 将平,诸侯将和,楚王 是故昧於一来。”唐 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 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宋史·卓行传·巢谷》:“苏軾 责 黄州,与 谷 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及 軾 与弟 辙 在朝,谷 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⒉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一来庆贺功劳,二来犒赏孩儿。”《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 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 凤生 靦覥,心里也有些喜欢,要在里头撮合。”《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 5.
      一理释义:⒈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明 胡居仁《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⒉一个道理。南朝 梁 刘孝标《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宋 真德秀《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⒊
    • 6.
      一等释义:⒈一级台阶。《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⒉一个等级。《国语·鲁语上》:“自是 晋 聘於 鲁,加於诸侯一等。”唐 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凡涂车芻灵,设熬置铭之名物,加庶人一等。”《通志·职官一》:“正九品,从九品,从品同外官各降一等。”巴金《真话集·<序跋集>跋》:“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五十四年过去了,可是今天还有人告诉我:人是应该分为等级的,那么根据我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我大概属于挨批的一等吧。”⒊一样;相同。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崇 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
    • 7.
      一适释义:⒈一度贡举或推荐。汉 刘向《说苑·修文》:“诸侯三年一贡士,士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尊贤,三适谓之有功。”《汉书·武帝纪》作“壹适”。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适,得其人。”⒉一种快意之事。《北齐书·邢子才传》:“有书甚多,而不甚讎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⒊一往。《宋史·公主传·神宗十女》:“徐国长公主 岁时简嬉游,十年间,惟一适 西池 而已。”⒋一概适合。《朱子语类》卷三:“原思 之辞常禄,使其苟有餘,则分诸邻里乡党者,凡取予一适
    • 8.
      一邦释义:古代诸侯的一个封国。 亦指一方。
    • 9.
      一鹗释义:《汉书·邹阳传》:“臣闻鷙鸟累百,不如一鶚。”颜师古 注:“孟康 曰:‘鶚,大鵰也。’如淳 曰:‘鷙鸟比诸侯,鶚比天子。’鷙击之鸟,鹰鸇之属也。鶚自大鸟而鷙者耳,非鵰也。”后用以比喻出类拔萃的鲠直之臣。
    • 10.
      七十说释义:⒈指伊尹说汤事。 ⒉指孔子游说诸侯各国事。
    • 11.
      七国释义:⒈指 战国 时 秦、楚、燕、齐、韩、赵、魏 七国。《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征,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春秋 则二百餘国,战国 为七国。”⒉指 汉景帝 时 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 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史记·袁盎晁错传列》:“吴 楚 七国果反,以诛 错 为名。”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太慰帅师,甫下 滎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 12.
      七牢释义: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
    • 13.
      七王释义:⒈指七国。⒉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⒊南宋追封高宗时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岳飞为鄂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璘为信王,合称七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 14.
      七舆大夫释义: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 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郤芮 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 丕郑、祁举 及七舆大夫:左行 共华、右行 贾华、叔坚、騅顓、纍虎、特宫、山祁。”孔颖达 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 申生 者。”亦省作“七舆”。北周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帐幕参三顾,风流盛七舆。”
    • 15.
      万乘释义: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 16.
      万家之侯释义:指诸侯。
    • 17.
      万邦释义:⒈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⒉泛指众多的国家。
    • 18.
      三兵释义:三种兵器。 指矛、戟、钺。《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兵者,徐邈 云:‘矛在东,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按:天子五鼓为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诸侯三鼓者去黑黄二鼓,则知三兵当去楯及弓矢。
    • 19.
      三削释义: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
    • 20.
      三剑释义:⒈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⒉三把宝剑。

诸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匡九合释义: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指立国大事。
    • 2.
      一合释义:⒈会合;遇合。 《国语·周语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也。”《荀子·议兵》:“ 秦 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太公 一合于 周 而侯七百岁, 孙叔敖 一合于 楚 ,而封十世。”⒉指交锋一次。《宋书·孟龙符传》:“ 龙符 奋矟接战,每一合,輙杀数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众孩儿曹听我教着: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髠徒捉。”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则一合活拏将 敬德 回来,纔见的好汉。”⒊犹
    • 3.
      一月释义:⒈一年的第一月。《书·泰誓序》:“一月戊午,师渡 孟津。”孔 传:“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 紂。”宋 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唯 秦始皇 以父 庄襄王 名 楚,称 楚 曰 荆;其名曰 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⒉一个月。《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郑玄 笺:“一月之中三有胜。”《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及见 武皇帝 试闭 左慈 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捻
    • 4.
      一来释义:⒈来一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 楚 将平,诸侯将和,楚王 是故昧於一来。”唐 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 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宋史·卓行传·巢谷》:“苏軾 责 黄州,与 谷 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及 軾 与弟 辙 在朝,谷 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⒉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一来庆贺功劳,二来犒赏孩儿。”《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 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 凤生 靦覥,心里也有些喜欢,要在里头撮合。”《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 5.
      一理释义:⒈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明 胡居仁《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⒉一个道理。南朝 梁 刘孝标《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宋 真德秀《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⒊
    • 6.
      一等释义:⒈一级台阶。《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⒉一个等级。《国语·鲁语上》:“自是 晋 聘於 鲁,加於诸侯一等。”唐 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凡涂车芻灵,设熬置铭之名物,加庶人一等。”《通志·职官一》:“正九品,从九品,从品同外官各降一等。”巴金《真话集·<序跋集>跋》:“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五十四年过去了,可是今天还有人告诉我:人是应该分为等级的,那么根据我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我大概属于挨批的一等吧。”⒊一样;相同。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崇 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
    • 7.
      一适释义:⒈一度贡举或推荐。汉 刘向《说苑·修文》:“诸侯三年一贡士,士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尊贤,三适谓之有功。”《汉书·武帝纪》作“壹适”。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适,得其人。”⒉一种快意之事。《北齐书·邢子才传》:“有书甚多,而不甚讎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⒊一往。《宋史·公主传·神宗十女》:“徐国长公主 岁时简嬉游,十年间,惟一适 西池 而已。”⒋一概适合。《朱子语类》卷三:“原思 之辞常禄,使其苟有餘,则分诸邻里乡党者,凡取予一适
    • 8.
      一邦释义:古代诸侯的一个封国。 亦指一方。
    • 9.
      一鹗释义:《汉书·邹阳传》:“臣闻鷙鸟累百,不如一鶚。”颜师古 注:“孟康 曰:‘鶚,大鵰也。’如淳 曰:‘鷙鸟比诸侯,鶚比天子。’鷙击之鸟,鹰鸇之属也。鶚自大鸟而鷙者耳,非鵰也。”后用以比喻出类拔萃的鲠直之臣。
    • 10.
      七十说释义:⒈指伊尹说汤事。 ⒉指孔子游说诸侯各国事。
    • 11.
      七国释义:⒈指 战国 时 秦、楚、燕、齐、韩、赵、魏 七国。《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征,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春秋 则二百餘国,战国 为七国。”⒉指 汉景帝 时 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 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史记·袁盎晁错传列》:“吴 楚 七国果反,以诛 错 为名。”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太慰帅师,甫下 滎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 12.
      七牢释义: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
    • 13.
      七王释义:⒈指七国。⒉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⒊南宋追封高宗时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岳飞为鄂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璘为信王,合称七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 14.
      七舆大夫释义: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 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郤芮 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 丕郑、祁举 及七舆大夫:左行 共华、右行 贾华、叔坚、騅顓、纍虎、特宫、山祁。”孔颖达 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 申生 者。”亦省作“七舆”。北周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帐幕参三顾,风流盛七舆。”
    • 15.
      万乘释义: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 16.
      万家之侯释义:指诸侯。
    • 17.
      万邦释义:⒈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⒉泛指众多的国家。
    • 18.
      三兵释义:三种兵器。 指矛、戟、钺。《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兵者,徐邈 云:‘矛在东,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按:天子五鼓为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诸侯三鼓者去黑黄二鼓,则知三兵当去楯及弓矢。
    • 19.
      三削释义: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
    • 20.
      三剑释义:⒈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⒉三把宝剑。

诸侯造句

1.挟天子令诸侯,这件事总算办成了。

2.春秋战国,诸侯各自为政,天下扰攘,长达五百余年。

3.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天下四分五裂。

4.你让我自己去完成这项工作,就像挟天子令诸侯一样,我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

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行王道,近悦远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6.不必说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古色古香古城墙,晨钟暮鼓的钟鼓楼,也不必说幽静美丽的兴庆宫,庄严肃穆的历史博物馆,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单是小小的碑林,就让我感慨万分。

7.列爵分土,建立众多的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这是西周建国的基本做法之一。

8.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互相征伐,百姓生灵涂炭。

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呈现着弱肉强食的局面。

诸侯(zhuh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诸侯是什么意思 诸侯读音 怎么读 诸侯,拼音是zhū hóu,诸侯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诸侯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