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乙 [mǒu yǐ]
1. 称人的代词。
3. 自称的代词。
某乙 引证解释
⒈ 称人的代词。
引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 韩愈 ﹞谨遣某乙以庶羞清酌之奠,祭于亡友故 河南 县令 张十二 员外之灵。”
《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赵昌时》:“闻将家点閲兵姓名声,呼‘某乙’,即闻唱‘唯’应声。”
⒉ 自称的代词。参见“某甲”。
引唐 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有 唐 嗣天子臣某乙,敢昭告於昊天上帝。”
《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变文》:“九龙吐水欲(浴)太子,记(起)脚七步,一手至(指)天,一手至(指)地,口称:‘为(唯)我为尊,某乙向上更无人。’”
《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某乙莲花并总不买(卖)。”
国语词典
某乙 [mǒu yǐ]
⒈ 假定的代名词。可用于自称,也可虚指某人。
引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三·郊禅》:「有唐嗣天子臣某乙,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望白云》:「子候见,当再拜自陈:某乙乞得给侍轮毂三过。」
某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偷换论题释义:也叫转移论点。 论证过程中所犯的一种逻辑错误。即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不加说明地随意改变原来所要证明的问题(包括对于论题的范围随意扩大或缩小)。如本来是要证明“某乙的观点是错误的”,结果却去证明“某乙的态度不好”。
- 2.
冯妇释义:古男子名,善搏虎。《孟子·尽心下》:“晋 人有 冯妇 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攖。望见 冯妇,趋而迎之;冯妇 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赵岐 注:“其士之党笑其不知止也。”宋 王安石《虎图》诗:“山墙野壁黄昏后,冯妇 遥看亦下车。”后用以指重操旧业的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某乙》:“邑西某乙,故梁上君子也。其妻深以为惧,屡劝止之;乙遂翻然自改。居二三年,贫窶不能自堪,思欲一作 冯妇 而后已。”郭沫若《创造十年》二:“我们劝他回东大去继续学业,他起初很迟疑,以为再当
- 3.
厶乙释义:某乙。犹某某。《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沙门厶乙言。”蒋礼鸿 通释:“﹝厶乙﹞是一种‘寓名’,可用於自称,也可用於他称,而且贵贱男女通用。”
- 4.
告身释义:古代授官的文凭。《北齐书·傅伏传》:“周 克 并州,遣 韦孝宽 与其子 世宽 来招 伏 ……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唐 元稹《为萧相谢告身状》:“右,中使某乙至,奉宣进止,赐臣某官告身一通。”《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方围闭时,降空名告身千餘道,令其便宜补授。”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乃如告身非誥勅,即今文凭类也。”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康熙 年间命翰林按官职所掌撰拟告身文字,无须临事猝办。”
- 5.
夫己氏释义:对不愿指明其姓 名的人的称呼。即某甲或某乙的意思。《左传·文公十四年》:“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 曰公,曰夫己氏。”
- 6.
马捕释义:马快。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某乙》:“某向人曰:‘吾不知炮烙之苦如此!’遂深恨盗,投充马捕,捕邑寇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