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头 [guǒ tóu]
1. 裹扎头巾;包头。
2. 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3. 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
5. 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裹头 引证解释
⒈ 裹扎头巾;包头。
引《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
唐 韩愈 《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
《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
⒉ 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引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仇兆鳌 注:“《二仪实録》:‘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 周武帝 裁为襆头。 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
唐 杜荀鹤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⒊ 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
引《旧唐书·韦嗣立传》:“凡是封户,不胜侵扰,或输物多索裹头,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叹,远近共知。”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头,谓行槖齎裹以自资者,今谓答头。裹,古卧翻。”
《太平广记》卷一二六:“唐 虔州 参军 崔进思,恃郎中 孙尚容 之力,充纲入都,送五千贯,每贯取三百文裹头,百姓怨叹,号天哭地。”
⒋ 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国语词典
裹头 [guǒ tóu]
⒈ 以巾包头,也指头巾。
引唐·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裹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丱角释义:⒈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唐 孟郊《送淡公》诗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唐 康骈《剧谈录·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鱼煮茗。”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下:“﹝ 金廷辉 ﹞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梦有丱角书生揖于前。”清 赵翼《哭伟儿》诗:“两孙丱角尚儿嬉,他未知悲我更悲。”茅盾《虹》三:“她又回忆到他们俩丱角时代同在家塾中读书的琐事。”⒉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唐 方干《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宋 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
- 2.
头巾释义:⒈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⒉现代妇女蒙在头上的纺织物,多为正方形。
- 3.
小殿直释义:宋 宫内高级女官名。 相当于 唐 时“裹头内人”。
- 4.
尺布裹头释义:同“马革裹尸”。 指战死沙场,用布包裹头颅回家。
- 5.
巾裹释义:⒈头巾。《新唐书·裴谂传》:“﹝ 唐宣宗 ﹞取御奩果以赐,諗 举衣跽受。帝顾宫人,取巾裹赐之。”⒉指以巾裹头。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 路侍中 巖,风貌之美,为世所闻……善巾裹,蜀 人见必效之,后乃翦纱巾之脚,以异於众也。”宋 范成大《自晨至午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戏书四绝》之四:“起傍东窗手把书,华颠种种不禁梳。朝餐欲到须巾裹,已有重来晚市鱼。”⒊谓举行冠礼。宋 王巩《闻见近录》:“前人每子弟及冠,必置盛饌,会乡党之德齿,使将冠者行酒,其巾裹如 唐 人之草裹,但繫其脚於巾者。酒行,父兄起
- 6.
帕首释义:⒈裹头之巾。⒉裹头。
- 7.
帕头释义:⒈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⒉裹头。
- 8.
幅巾释义: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后裁出脚即称幞头。
- 9.
暖炉释义:⒈冬日御寒取暖的火炉。近年亦有电暖炉。唐 白居易《岁除夜对酒》诗:“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新民晚报》12:“一种名为‘万发’牌的 法国 产原装九个散热片充油式电暖炉近日到货上市。”⒉亦作“煖鑪”。冬天取暖的炉子。唐 白居易《晚起》诗:“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⒊冬天围炉饮宴。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月一日》:“有司进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煖炉会也。”宋 金盈之《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旧俗,十月朔开鑪向火,乃沃酒炙臠肉於鑪中,团坐饮啗,谓之‘煖鑪’。”
- 10.
浴帽释义:用花洒冲凉(北方叫洗澡)时,为了不淋湿头发或是使耳朵不容易进水,用来包裹头发和耳朵的防水帽。
- 11.
玉川奴释义:唐 诗人 卢仝,自号 玉川子,家甚贫,仅破屋数间。有奴一,长须,不裹头;婢一,赤脚,老无齿。见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卢仝》。后因以“玉川奴”泛指仆役。
- 12.
磕脑释义:古代男子裹头的巾。
- 13.
红头军释义:指红巾裹头的农民起义军。《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同文社学和淳风社学》:“甘先 那时还年青,他也是打番鬼的少年好汉,以后是红头军的一路首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纺织工人参加抗英斗争》:“闻说他打了番鬼以后,又参加 陈开、李文茂 的红头军。”《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有《自从来了红头军》。
- 14.
绛帕头释义:红色包发头巾。帕头为古代男子裹头巾帻。
- 15.
苍头释义:⒈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 婴 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清 赵翼《拟老杜诸将》诗:“萑苻未扫一年迟,特起苍头又几支。”⒉指奴仆。《汉书·鲍宣传》:“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汉 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於良人也。”前蜀 贯休《少年行》:“却捉苍头奴,玉鞭打一百。”《老残游记》第九回:“
- 16.
袹首释义:裹头的巾帻。《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二年》:“陕 尉 崔成甫 著锦半臂,鈌胯緑衫以裼之,红袹首,居前船唱《得宝歌》。”胡三省 注:“袹首,今人谓之抹额。”
- 17.
裹头人释义:见“裹头内人”。
- 18.
裹头内人释义:指 唐 时宫中杂役。《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命 陆贄 草詔赐 浑瑊 ,使访求 奉天 所失裹头内人。” 胡三省 注:“裹头内人,在宫中给使令者也。内人给使令者皆冠巾,故谓之裹头内人。”亦省作“ 裹头人 ”。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丁年玉笋志》:“ 石麟 本亦裹头人,今改唱小生。”
- 19.
裹头释义:⒈裹扎头巾;包头。《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唐 韩愈《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⒉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唐 杜甫《兵
- 20.
裹束释义:⒈裹头束发。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又有以巾子令占者, 简 曰:‘近来好裹束,各自竞尖新。称无二三两,因何号一斤?’”⒉包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印官亲体》:“用白棉纸裹束,上写某案某人兇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