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一 [shí yī]
1. 十分之一。
2. 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
4. 以十博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后因以“十一”泛指经商。
什一 引证解释
⒈ 十分之一。
引《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史记·魏世家》:“魏成子 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 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明史·李应祥传》:“贼先断浮桥,士卒多溺死, 显 及二子与焉。 元镇 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
⒉ 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
引《管子·治国》:“关市之租,府库之徵,粟什一。”
《穀梁传·哀公十二年》:“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赋,非正也。”
范宁 注:“私得其什而官税其一,故曰什一。”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 五十而贡, 殷 人七十而助, 周 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赵岐 注:“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
宋 苏轼 《策别十五》:“三代之赋,以什一为轻。今之法本不至於什一而取,然天下嗷嗷然以赋敛为病者,岂其岁久而姦生、偏重而不均,以至於此歟!”
⒊ 以十博一。
引《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 ﹞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后因以“十一”泛指经商。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一折:“小生姓 王 名 真,字 彦实,乃 弘农 人也。幼习儒业,颇识诗书;后从商贾,专趋什一。”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玉翁 以其贫也,予钱十五贯,使营什一。”
国语词典
什一 [shí yī]
⒈ 十分之一。
引《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
什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什一释义:⒈十分之一。 《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史记·魏世家》:“魏成子 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 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明史·李应祥传》:“贼先断浮桥,士卒多溺死,显 及二子与焉。元镇 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⒉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管子·治国》:“关市之租
- 2.
休循国释义:休循国的位置,在今天新疆阿克陶西部、帕米尔高原北部山中阿赖谷地萨雷塔什一带。
- 3.
余夫释义:古代谓法定的受田人口之外的人。《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餘夫二十五亩。”赵岐 注:“餘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餘老小尚有餘力者,受二十五亩,半於圭田,谓之餘夫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 何休 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多於五口,名曰餘夫。餘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汉书·食货志上》:“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此。”
- 4.
余食释义:⒈剩馀的粮食。《管子·八观》:“什一之师,三年不解,非有餘食也。”《商君书·弱民》:“农有餘食,则薄燕于岁。”⒉犹饱食。《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
- 5.
十一而税释义:按十分取一的税率抽税。相传为 夏 商 周 三代的田税制度。《尚书大传》卷二:“王者十一而税,而颂声作矣。”《论语·颜渊》“盍彻乎”三国 魏 何晏 集解:“周 法十一而税,谓之彻。”一本作“什一而税”。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十一而税,以奉公用,家有备凶之储,国有九年之积。”宋 陈亮《送丘秀州宗卿序》:“古者用民,岁不过三日,十一而税,不立意以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清 朱大韶《初税亩说》:“井田之法,一夫一妇,受田百亩,所谓十一而税也。”参阅《孟子·滕文公上》。
- 6.
千钟释义:⒈极言粮多。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又谓十斛为一钟。《孔子家语·致思》:“季孙 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史记·货殖列传》:“屠牛羊彘千皮,贩穀千钟,薪稾千车。”晋 葛洪《抱朴子·吴失》:“犹託万钧於尺舟之上,求千钟於升合之中。”⒉指优厚的俸禄。《史记·魏世家》:“魏成子 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宋 陆游《破阵子》词:“仕至千钟良易,年过七十常稀。”明 徐霖《绣襦记·堕计消魂》:“你且努力加餐,禄享千钟自有时。”⒊千盅,千杯。极言酒多或酒量大。《孔丛子·儒服》:“尧 舜 千钟,
- 7.
口分释义:⒈按人口分田。《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汉 何休 注:“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⒉每口人应分得之田。《新唐书·食货志一》:“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篤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餘为口分。”参见“口分田”。⒊自己分内应得的食品。宋 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诗序:“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闔家同饗,云能辟瘟气,虽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宋 杨万里《花》诗:“蜂蝶
- 8.
圮缺释义:亦作“圯闕”。倾毁,残缺。宋 苏辙《东轩记》:“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闢听事堂之东为轩。”宋 叶适《治势上》:“向之衰败、圮闕者二百餘年,英武之君、忠智之臣,图回收取,不能什一。”
- 9.
外求释义:求之于外。 《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韩诗外传》卷一:“安命养性者,不待委积而富,名号传乎世者,不待势位而显,德义畅乎中而无外求也。”南朝 梁 沉约《伤王谌》诗:“长史体閒任,坦荡无外求。持身非诡遇,应物有虚舟。”唐 宋之问《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河润在明德,人康非外求。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宋 陆游《秋夜纪怀》诗:“垂世诗书在,儿童勿外求。”
- 10.
大桀小桀释义:谓赋税过重,尽管程度不同,同样是暴君的行为。 桀,夏 代暴君。《孟子·告子下》:“欲重之於 尧 舜 之道者,大 桀 小 桀 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 桀 小 桀。”参见“大貉小貉”。
- 11.
庐井释义:⒈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称共一井的八家庐舍为庐井。《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 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汉书·王莽传中》:“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⒉泛指房舍田园。宋 司马光《送刘观察和洛州》诗:“畛封连故 赵,庐井带清 漳。”明 何景明《城南妇行》:“况復官军至,烧焚庐井荒。”
- 12.
异行释义:⒈优异的品行。《后汉书·顺帝纪》:“其有茂才异行,若 颜渊、子奇,不拘年齿。”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后汉 尚书令 左雄 欲限年四十已上方可举察,胡广 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然予旌者什一二……盖奇节异行,事近矫饰,未可为天下恒典也。”⒉指有优异品行的人。宋 秦观《任臣上》:“奇材异行实为时辈所见推者。”⒊谓素质不同。《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阳阴殊性,男女异行……男以彊为贵,女以弱为美。”⒋异端或怪异的行为。宋 曾巩《<新序>目录序》:“当是之时,异行
- 13.
总布释义:亦作“緫布”。古代货财之正税。《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古非特什一之税而已,市有泉府之官,山林、川泽有虞衡之官,有次布、总布、质布、廛布之类甚众。”
- 14.
校量释义:衡量;考查。 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折狱龟鉴》:“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殷 历
- 15.
榷茶释义: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宋 高承《事物纪原·治理政体·榷茶》:“起于 唐 建中 正元(贞元)之间。赵赞、张滂 建议,税其什一。一云 德宗 正元 八年,张滂 奏收茶税……一云 穆宗 时 王涯 始榷茶。”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宋太宗 时,实行‘榷茶’法,由博买务强行收购。大批‘采茶货卖,以充衣食’的茶农因而失业。”参阅《宋史·食货志下》。
- 16.
次布释义:⒈即絘布。对市肆所征的税。《周礼·地官·廛人》:“掌敛市絘布、总布、质布、罚布、廛布而入於泉府。”郑玄 注:“布,泉也。郑司农 云:‘絘布,列肆之税布。’”陆德明 释文:“絘……本或作‘次’。”《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安石 曰:‘古非特什一之税而已,市有泉府之官,山林、川泽有虞衡之官,有次布、总布、质布、廛布之类甚众。’”⒉质量较规定标准差的棉麻等织品。
- 17.
求诗释义:⒈指古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间歌谣,供统治者察风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风、采诗。《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 何休 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⒉谓寻觅诗句。宋 陆游《别王伯高》诗:“倾家酿酒犹嫌少,入海求诗未厌深。”
- 18.
相狎释义:彼此亲昵、接近。《左传·襄公六年》:“少相狎,长相优。”杜预 注:“狎,亲至戏也。”唐 薛调《无双传》:“﹝ 王仙客、刘无双 ﹞皆幼稚,戏弄相狎。”清 薛福成《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自泰西诸国航海东来,始不过藉互市之名,逐什一之利,相狎既久,寖有违言。”
- 19.
积疑释义:多年的疑惑。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半山》:“友人 沉文学 秋阳偶过,为余言,积疑顿释,为之大快。”张元济《涉园序跋集录·盘洲文集》:“上板之时,元济 重加勘订,间有漏误,从而补正,所增殆犹什一焉。积疑若释,善可知已。”
- 20.
等赋释义:制定不同等级的赋税。 《荀子·富国》:“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王先谦 集解:“等赋,以差等制赋。”《韩诗外传》卷三:“王者之法,等赋正事,田野什一,关市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入而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