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 [wù dào]
1. 领会道理,佛教指领会佛理。
例悟道成佛。
英[grasp the truth;]
悟道 引证解释
⒈ 领悟佛理。
引唐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一:“洗心詎悬解,悟道正迷津。”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谈经者,谓演説佛书,説参请者,谓宾主参禪悟道等事。”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后来待二奶奶更生厌烦,在别的姊妹跟前,也是没有一点情意,这就是悟道的样子。”
⒉ 引申为出家为僧。
引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诗序:“甲申闻变,尝相约入山,予牵帅不果,而师已悟道,受法於 云门 具和尚。”
国语词典
悟道 [wù dào]
⒈ 证悟真理。
引唐·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之一:「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〇·小说讲经史》:「谈经者,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悟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滴禅释义:佛教禅宗谓从一句、一事、一境中触机悟道。 语本 宋 本觉《释氏通鉴·韶国师》:“问:‘如何是 曹溪 一滴水?’眼 曰:‘是 曹溪 一滴水。’韶 闻乃大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宋 唐庚《梦泉》诗:“虽无十丈花,中有一滴禪。”
- 2.
不立文字释义: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 3.
书道释义:修身、养生、悟道。
- 4.
了道释义:犹得道,悟道。
- 5.
优昙婆罗释义:优昙婆罗(又称优昙婆罗花),是拘那含佛悟道时身后那一棵遮阳避雨的树种。
- 6.
冥极释义:⒈终极,指天。《穀梁传·庄公三年》“三合然后生”晋 范宁 注:“会二气之和,极发挥之美者,不可以柔刚滞其用,不得以阴阳分其名,故归於冥极而谓之天。”⒉佛教指悟道的最终境界。南朝 宋 宗炳《明佛论》:“及身随顺玄化,诚以信往,然后悟随应求,一悟所振,终可遂至冥极。”
- 7.
前知释义: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礼记·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禎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胥(伍子胥)为人少好於文,长习於武,文治拜国,武定天下,执纲守戾,蒙垢受耻,虽寃不争,能成大事。此前知之士,安可致耶?”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序》称 天祐 元年,金城 冯贄 取九世典籍,撮其膏髓,别为一书,庶兵火煨烬之后来者不至束手。今百书遂无存者,则 贄 可谓前知矣。”《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他背地里合我説,妙玉 怎么前知,怎么参禪悟道,如今他遭此大难,
- 8.
参悟释义:佛教指参禅悟道,泛指领悟(道理、意义等):参悟佛法。参悟人生。
- 9.
参请释义:⒈佛教语。拜见请益之意。宋 苏辙《余居高安三年每晨入莫出辄过圣寿访聪长老作一诗记之》:“禪老未嫌参请数,渔舟空怪往来频。”⒉泛指向长辈请教。元 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惜予生晚,不及见诸贤而参请也。”⒊指参禅悟道一类的故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瓦舍众伎》:“説参请,谓宾主参禪悟道等事。”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三章三:“宋 代有说经、说参请的风气,和说小说、讲史书者同列为‘说话人’的专业。”
- 10.
摄悟释义:谓收敛心神以悟道。
- 11.
无字句释义:指参禅悟道的诗句。
- 12.
无字悟释义:佛教语。佛教常谓只执着文字不能见性悟道,特别是禅宗单提“教外别传”的“心印”,故称“不立文字”。后因称参禅悟道为“无字悟”。
- 13.
求心释义:谓玄思冥想,求悟佛理。 佛教禅宗认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 14.
沈病释义:亦作“沉病”。 久病;重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紫花和尚》:“少年名士,沉病而死,隔夜復苏,曰:‘我悟道矣。’”
- 15.
渊旷释义:深远旷达。 南朝 梁 沉约《佛记序》:“虽法身常住之奥远,二諦三假之渊旷,悟道求宗於斯可足。”《魏书·徐遵明传》:“而託心渊旷,置情恬雅,处静无闷,居约不忧。”《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二年》:“吏部郎 王俭,僧绰 之子也,神彩渊旷,好学博闻。”
- 16.
灵骨释义:⒈称仙人的躯体。 ⒉指悟道的先天素质。⒊指龟甲。古代用以占卜,故称。⒋指佛舍利。
- 17.
瞻慕释义:犹仰慕。晋 陆云《与戴季甫书》:“中间旷年,瞻慕敬想。”南朝 梁 沉约《内典序》:“权迹四门,既非悟道之始;假灭双树,寧有薪尽之穷。而天人瞻慕,髣髴兴情。”明 李东阳《大师英国公张公寿七十诗》序:“居常应事,不动声色;而冠冕百辟,为三军所倚属,四方所传诵,中外所瞻慕。”清 朱仕琇《上原任福建督学吴公启》:“道路悠远,瞻慕空切。伏愿养志颐神,俾门下士永有所倚赖。”
- 18.
竿木逢场释义:悟道在心﹐不拘时地。
- 19.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释义:佛教语。 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20.
行持释义:⒈施用。《水浒传》第八七回:“﹝ 兀颜延寿 ﹞心中疑道:‘此必是 宋江 行持妖法。休问怎生,只就这里死撞出去。’”《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最下者行持符籙,役使鬼神,设章醮以通上界,建考照以达冥途。”⒉佛教语。谓精勤修行,持守佛法戒律。《万善同归集》卷三:“是以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缁黄杂记》:“余读 刘兴朝《悟道发真集》,其言曰:‘余少治儒术,长登仕版,盖未尝信佛也。三十有二岁,见 东林 长老 总公,与之语七日,始生信焉,即取其书,读之三年,盖恨其信之之晚也。然循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