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司 [shuài sī]
1. 宋代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
帅司 引证解释
⒈ 宋 代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 宋 李纲 《与吕安老提刑书》:“近有一项溃兵犯 瀏阳,乃 杨惟忠 下兵,所谓 王大刀 者。
引江西 帅司遣往 虔 上,叛而归。焚掠 筠州。”
帅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付身释义:古代的一种身份凭证。宋 李纲《与吕安老提刑书》之二:“近有一项溃兵犯 瀏阳 ……遣 陈照、李建 等御之,已逼逐出境。杀获五十餘人,腰间得付身,皆 江西 帅司所给者,乃信传言之妄。”《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四年》:“近来军中之弊,以渐而革。如逃亡事故付身,有家累者批凿,无家累者焚毁,数年之间,免冒滥者多矣。”《元典章新集·吏部·儒官》:“除教授祇受勅牒,学正受中书省札付,学録、教諭并受吏部付身。”
- 2.
宪司释义:⒈魏 晋 以来御史的别称。 《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瑀 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风宪》:“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⒉宋 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景德 四年置,负责调查疑难案件,劝课农桑,和代表朝廷考核官吏等事,即后世按察司之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而今单表一个作恶的官宦,做着没天理的勾当,后来遇着清正严明的宪司做对头,方得明正其罪。”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⒊犹上司
- 3.
宪臣释义:⒈指御史。《新唐书·元稹传》:“宰相以 稹 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贬 江陵 士曹参军。”⒉宋 代指提点刑狱,即后之按察使。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提举、常平为仓司,故有漕臣、帅臣、宪臣之目。”
- 4.
帅司释义:宋 代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
- 5.
木夹释义:⒈古代传递并保护文书用的木制夹板。《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蛮 遣 瑶 还,递木夹以遗 駢。”胡三省 注:“递牒以木夹之,故云木夹。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绍兴 元年,安南 与 广西 帅司及 邕 通信问,用两漆板夹繫文书,刻字其上,谓之木夹。按 宋白《续通典》,诸道州府巡院传递敕书,皆有木夹,是中国亦用木夹也。”⒉木制的衣夹。中有小弹簧,日常所用。
- 6.
衙校释义:低级的武官。 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復 少时学六壬,闻州一僧善发课,州有一衙校偶问之,僧曰:‘大凶,法当死於市。’”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在国初有士夫被谴而责为衙校者,如海外数州每闕守帅司,或差衙校摄州郡,宴设修造,则令赔补及出犒赏,遂有破家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