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簿 [shū bù]
1. 文书;簿籍。
书簿 引证解释
⒈ 文书;簿籍。
引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閒官远书簿,夙夜不在公。”
书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军簿释义:军中的文书簿册。《史记·李将军列传》:“ 程不识 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 2.
州府释义:⒈州署收藏文书簿籍等的府库。《礼记·内则》:“州伯命藏诸州府。”孔颖达 疏:“州府是州长之府藏。”⒉州治。唐 杜甫《越王楼歌》:“绵州 州府何磊落,显庆 年中 越王 作。”仇兆鳌 注:“州府,府之州治也。”⒊旧时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和府的合称。
- 3.
持书释义:官名。司理书簿。
- 4.
案掾释义: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
- 5.
案牒释义:⒈查阅宗室谱牒。 《后汉书·卢植传》:“寻《春秋》之义,王后无嗣,择立亲长,年均以德,德均则决之卜筮。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王先谦 集解:“牒,宗室名牒也,披图则知诸王分国,案牒则知宗室远近也。”⒉官署的文书簿册。《新唐书·陆贽传》:“旧制,吏部选以岁集。乾元 后,天下兵兴,率三年一调,吏员稽壅,则案牒丛淆,伪冒蒙真,吏缘以为姦。”
- 6.
笔且齐释义:蒙语“必闍赤”的音译。 元 代司文书之官。其职掌略同于 清 代的笔帖式。《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既奏,其所奉旨云何,令同列知而后书之簿;不明以告而輒书簿者,杖笔且齐。”原注:“旧作‘必闍赤’,今改。”清 梁章鉅《称谓录·笔帖式古称》:“案 汉 称令史,至 元 称笔且齐,辽 称南院郎君、南院掾史,又称敞史,皆今之笔帖式也。”参见“必闍赤”。
- 7.
简记释义:文书簿册。
- 8.
簿书释义:⒈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 ⒉官署中的文书簿册。
- 9.
簿责释义:依据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汉书·张汤传》:“上以 汤 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 汤。”颜师古 注:“以文簿次第一一责之。”《隋书·元孝矩传》:“使者簿责 褒 曰:‘何故利金而捨盗也?’”《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元年》:“尚书簿责 由 擅去状,由 恐,因诬言 中山太后 祝诅上及 傅太后。”王闿运《黄淳熙传》:“淳熙 既屡以伉直见疾,因此发愤称疾不出,藩司遂簿责稽考。”
- 10.
簿领释义: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后汉书·南匈奴传》:“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六年》:“滉 为人廉勤,精於簿领。”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高下相形例》:“后世记载之家,但有簿领而无文章,莫窥斯秘,于是读古人之书,亦不得其抑扬之妙,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义矣。”阿英《袁中郎做官》:“他甚至说:‘抱牍之苦,甚于抱病;簿领之趣,恶于药饵。’”亦称“簿领书”。《文选·刘桢<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刘良 注:“簿领书,谓文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