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 [tài jiàn]
1. 宦官。
例与太监某守辽东。——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英[court eunch;]
太监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唐 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后用作宦官之通称。 辽 太府监长官称太监, 元 因之, 明 代在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中叶以后其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官民等大权。 清 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内务府,权力减削。
引《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皇后见弟如此説,遂召掌内库的太监。”
老舍 《茶馆》第二幕:“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国语词典
太监 [tài jiàn]
⒈ 职官名。宦官中等级最高的人。亦为宦官的通称,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近宦官 寺人
⒉ 阉宦的代名词。
太监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宦官释义: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监。
- 2.
阉人释义:指被阉割的人,也用作宦官的代称。
- 3.
中官释义:⒈古官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大暤氏 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云:“大暤 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幸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唐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自 唐 以后,掌天文历法之官,亦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各设正一人。⒉宫内、朝内之官。《国语·晋语四》:“胥 籍 …… 董 韩,寔掌近官。诸 姬 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韦昭 注:“中官,内官。”《后汉书·郎顗传》
- 4.
寺人释义: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郑玄 注:“寺人,内小臣也。”《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郑玄 注:“寺之言侍也。”贾公彦 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左传·僖公二年》:“齐 寺人 貂 始漏师于 多鱼。”杜预 注:“寺人,内奄官 竖貂 也。”自 东汉 始即以称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序》:“閽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新唐书·于志宁传》:“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轢贵仕。”清 昭槤《啸亭续录·御前大臣
太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保太监释义:明成祖 时大航海家太监 郑和,小字 三保,故称“三保太监”。
- 2.
中涓释义:官名。 指宫中主清洁洒扫的太监,后世一般指宦官。
- 3.
中贵释义: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
- 4.
中黄门释义:在宫廷服役的太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秦 官……诸僕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颜师古 注:“中黄门,奄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资治通鉴·光武帝建武四年》:“援 初到,良久,中黄门引入。”胡三省 注:“中黄门,宦者也,属少府。”
- 5.
书僮释义:⒈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通典·职官四》:“晋 宋 兰臺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⒉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四老爷 认得他是 徐九公子 家的书僮,接过书子,拆开来看。”老舍《茶馆》人物表:“小牛儿--男。十多岁。庞太监 的书童。”
- 6.
买嘴释义:买零食。 《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西门庆 道:‘小孩子家,不当赏他。’何太监 道:‘胡乱与他买嘴儿吃。’”《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却是这些人恃了丰年的收成,不晓得有甚么荒年,多的粮食,大铺大腾,贱贱糶了,买嘴喫,买衣穿。”
- 7.
传奉官释义:指因传奉而获任命的官吏。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太监 梁芳 进淫巧以荡上心,收买奇玩,引用方术,以録呈异书为名,夤缘传旨与官,已官者輒加超擢,不择儒吏兵民工贾囚奴,至有脱白除太常卿者,名曰传奉官。”参见“ 传奉 ”。
- 8.
传奉释义:明 代不由吏部铨选,而由太监视进呈珍异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九:“成化 末年,太监 梁芳 辈导引京师富贾,收买古今玩器进奉,启上好货之心,由是倖门大开……生员、儒士、匠丁、乐工、勋戚、厮养,凡高貲者,皆与并进,名曰传奉。盖命由中出,不由吏部銓选,故名。”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如今仕者,有由科,有贡科,有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 9.
传诏童释义:小太监。
- 10.
侵刻释义:⒈侵害,剥夺。《诗·曹风·下泉序》:“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汉书·刘隆传》:“十五年,詔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虽大木亦枯死,有一夕伤数百株者。此多大姓侵刻细民,故以此报之也。”明 文徵明《周康僖公传》:“太监 李兴 提督山陵,言者论其侵刻誖谩。有旨下公勘问,公尽法探竟,得其侵渔僨事诸不法,按劾抵罪。”⒉苛重。宋 沉作喆《寓简》卷十:“抑又蕃舶之征过於侵刻,遂不復至中华耶?”
- 11.
假传圣旨释义:⒈假传皇帝的旨意。清 李玉《清忠谱·闹诏》:“今日是 魏太监 假传圣旨,杀害忠良。”《括苍山恩仇记》第九回:“咸丰 元年,青浦县 知县 余龙光 看见当年的收成稍为好了一点儿,想趁机捞一票,就假传圣旨,征收已经豁免的 道光 三十年以前灾年中的那份儿钱粮。”⒉指伪传上级的命令。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六:“他们假传圣旨,说是奉了第三厅厅长 郭沫若 的命令搜查书店。”
- 12.
入绍释义:谓藩王继承帝位。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内官子弟登第》:“时 敬 久从馆中出为 晋 府王官,坐法腐刑,寻从 景帝 潜藩入绍,已陞御马监太监。”明 沉德符《徵梦·仪铭袁中皋》:“至 正德 十六年辛巳,世宗 入绍,则已滞藩邸三十年矣。”
- 13.
公公释义:⒈尊称年老的男子:刘公公。老公公。⒉对太监的称呼(多见于早期白话)。
- 14.
内侍释义:太监。
- 15.
内养释义:⒈太监。《旧唐书·杨收传》:“寻尽削官封,长流 驩州。又令内养 郭全穆 齎詔赐死。”《新五代史·周太祖纪》:“隐帝 遣 开封 尹 侯益 ……等率兵拒 威,又遣内养 驡脱 覘 威 所嚮。”⒉谓全真养身之道。《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若遇个云游道士,方外全真,叩留至家中供养,学些丹术,讲些内养。”⒊指修真养性。《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只叫他把‘内丹成,外丹亦成’这两句,想一想,难道是掉起内养工夫。”清 蒋士铨《第二碑·寻诗》:“小弟平日颇有内养之法,今年九十六岁,还走得五里路,喫得半斤肉。”⒋指内
- 16.
内厂释义:明朝 设立的特务机关,由太监负责。《明史·刑法志三》:“万历 初,冯保 以司礼兼厂事,建厂东上北门之北,曰内厂,而以初建者为外厂。”《明史·武宗纪》:“﹝ 正德 三年﹞八月辛巳,立内厂,刘瑾 领之。”
- 17.
内官子释义:太监。
- 18.
内官释义:⒈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杜预 注:“内官,近官。”孔颖达 疏:“其内官亲近王者,为次序以当其夜,若今宿直递持更也。”⒉宫中的女官属。《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⒊宦官,太监。《史记·李斯列传》:“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唐 李德裕《长安秋夜》诗:“内官传詔问戎机,载笔金鑾夜始归。”清 尤侗《王先生》诗:“不见 高皇 竖铁
- 19.
内家官释义:指宫内太监。
- 20.
内家释义:⒈指皇宫,宫廷。⒉指宫女。⒊指太监。⒋即内人家。⒌指良家妇女。⒍犹言世俗人家。⒎指内家拳。
太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保太监释义:明成祖 时大航海家太监 郑和,小字 三保,故称“三保太监”。
- 2.
中涓释义:官名。 指宫中主清洁洒扫的太监,后世一般指宦官。
- 3.
中贵释义: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
- 4.
中黄门释义:在宫廷服役的太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秦 官……诸僕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颜师古 注:“中黄门,奄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资治通鉴·光武帝建武四年》:“援 初到,良久,中黄门引入。”胡三省 注:“中黄门,宦者也,属少府。”
- 5.
书僮释义:⒈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通典·职官四》:“晋 宋 兰臺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⒉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四老爷 认得他是 徐九公子 家的书僮,接过书子,拆开来看。”老舍《茶馆》人物表:“小牛儿--男。十多岁。庞太监 的书童。”
- 6.
买嘴释义:买零食。 《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西门庆 道:‘小孩子家,不当赏他。’何太监 道:‘胡乱与他买嘴儿吃。’”《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却是这些人恃了丰年的收成,不晓得有甚么荒年,多的粮食,大铺大腾,贱贱糶了,买嘴喫,买衣穿。”
- 7.
传奉官释义:指因传奉而获任命的官吏。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太监 梁芳 进淫巧以荡上心,收买奇玩,引用方术,以録呈异书为名,夤缘传旨与官,已官者輒加超擢,不择儒吏兵民工贾囚奴,至有脱白除太常卿者,名曰传奉官。”参见“ 传奉 ”。
- 8.
传奉释义:明 代不由吏部铨选,而由太监视进呈珍异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九:“成化 末年,太监 梁芳 辈导引京师富贾,收买古今玩器进奉,启上好货之心,由是倖门大开……生员、儒士、匠丁、乐工、勋戚、厮养,凡高貲者,皆与并进,名曰传奉。盖命由中出,不由吏部銓选,故名。”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如今仕者,有由科,有贡科,有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 9.
传诏童释义:小太监。
- 10.
侵刻释义:⒈侵害,剥夺。《诗·曹风·下泉序》:“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汉书·刘隆传》:“十五年,詔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虽大木亦枯死,有一夕伤数百株者。此多大姓侵刻细民,故以此报之也。”明 文徵明《周康僖公传》:“太监 李兴 提督山陵,言者论其侵刻誖谩。有旨下公勘问,公尽法探竟,得其侵渔僨事诸不法,按劾抵罪。”⒉苛重。宋 沉作喆《寓简》卷十:“抑又蕃舶之征过於侵刻,遂不復至中华耶?”
- 11.
假传圣旨释义:⒈假传皇帝的旨意。清 李玉《清忠谱·闹诏》:“今日是 魏太监 假传圣旨,杀害忠良。”《括苍山恩仇记》第九回:“咸丰 元年,青浦县 知县 余龙光 看见当年的收成稍为好了一点儿,想趁机捞一票,就假传圣旨,征收已经豁免的 道光 三十年以前灾年中的那份儿钱粮。”⒉指伪传上级的命令。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六:“他们假传圣旨,说是奉了第三厅厅长 郭沫若 的命令搜查书店。”
- 12.
入绍释义:谓藩王继承帝位。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内官子弟登第》:“时 敬 久从馆中出为 晋 府王官,坐法腐刑,寻从 景帝 潜藩入绍,已陞御马监太监。”明 沉德符《徵梦·仪铭袁中皋》:“至 正德 十六年辛巳,世宗 入绍,则已滞藩邸三十年矣。”
- 13.
公公释义:⒈尊称年老的男子:刘公公。老公公。⒉对太监的称呼(多见于早期白话)。
- 14.
内侍释义:太监。
- 15.
内养释义:⒈太监。《旧唐书·杨收传》:“寻尽削官封,长流 驩州。又令内养 郭全穆 齎詔赐死。”《新五代史·周太祖纪》:“隐帝 遣 开封 尹 侯益 ……等率兵拒 威,又遣内养 驡脱 覘 威 所嚮。”⒉谓全真养身之道。《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若遇个云游道士,方外全真,叩留至家中供养,学些丹术,讲些内养。”⒊指修真养性。《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只叫他把‘内丹成,外丹亦成’这两句,想一想,难道是掉起内养工夫。”清 蒋士铨《第二碑·寻诗》:“小弟平日颇有内养之法,今年九十六岁,还走得五里路,喫得半斤肉。”⒋指内
- 16.
内厂释义:明朝 设立的特务机关,由太监负责。《明史·刑法志三》:“万历 初,冯保 以司礼兼厂事,建厂东上北门之北,曰内厂,而以初建者为外厂。”《明史·武宗纪》:“﹝ 正德 三年﹞八月辛巳,立内厂,刘瑾 领之。”
- 17.
内官子释义:太监。
- 18.
内官释义:⒈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杜预 注:“内官,近官。”孔颖达 疏:“其内官亲近王者,为次序以当其夜,若今宿直递持更也。”⒉宫中的女官属。《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⒊宦官,太监。《史记·李斯列传》:“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唐 李德裕《长安秋夜》诗:“内官传詔问戎机,载笔金鑾夜始归。”清 尤侗《王先生》诗:“不见 高皇 竖铁
- 19.
内家官释义:指宫内太监。
- 20.
内家释义:⒈指皇宫,宫廷。⒉指宫女。⒊指太监。⒋即内人家。⒌指良家妇女。⒍犹言世俗人家。⒎指内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