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台谏 台谏的意思
táijiàn

台谏

简体台谏
繁体臺諫
拼音tái jiàn
注音ㄊㄞˊ ㄐ一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ái tāi,(1) 高平的建筑物。【组词】:亭台楼阁。(2)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组词】:井台。窗台。灯台。(3) 量词。【组词】:一台戏。(4) 台湾省的简称。【组词】:台胞。台币。(5) 姓。(6) 桌子、案子。【组词】:写字台。(7)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8)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9)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组词】:台鉴。台甫。(1) 〔天台〕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jiàn, ◎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组词】: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基本含义

指官员在君主面前直言规劝,以正其过失。

台谏的意思

台谏 [tái jiàn]

1. 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台谏 引证解释

⒈ 唐 宋 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称之。 明 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臺諫也。”
《宋史·萧服传》:“服 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朕爱其鯁諤,顾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台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丹愫释义:赤诚。 《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悽悽丹愫,炳炳血情,临纸嚮风,千万难述。” 明 张居正 《答南台谏书》:“僕此意发自丹愫,絶无矫伪。”
    • 2.
      南宪释义:即台谏,御史。
    • 3.
      台谏释义:唐 宋 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称之。明 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宋 李纲《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萧服传》:“服 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朕爱其鯁諤,顾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 4.
      官邪释义:官吏违法失职。 《左传·桓公二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宋书·周朗传》:“今高卑贸实,大小反称,名之不定,是谓官邪。”宋 洪迈《容斋四笔·台谏分职》:“御史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清会典·刑部·律纲》:“凡明刑勅法,其文有二:曰律,曰例……附其目三百四十有六例,各随之以平庶狱,以儆官邪,以靖兇顽,以昭风劝。”
    • 5.
      庸暗释义:庸下愚昧。 亦用作自谦之词。南朝 梁 刘孝绰《谢东宫启》:“幸得蠲於庸暗,裁下免黜之书,仍颁朝会之旨。”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臣材识庸暗,碌碌於众人中。”《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帝笑曰:‘庸暗如此,不亡何待!’”观云《平等说与中国旧伦理之冲突》:“又如生于富者之家,以庸暗鄙俗之躬,而曳锦綉饜粱肉,不知世间有贫困事。”
    • 6.
      搆造释义:结成;制造。《韩诗外传》卷四:“今或不然,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举,使搆造怨仇。”《宋书·恩倖传序》:“权幸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搆造同异,兴树祸隙,帝弟宗王,相继屠劋。”宋 苏轼《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故党人共出死力,搆造言语,无所不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包藏祸心,搆造邪説。”
    • 7.
      根治黄河释义:〖traceandtry〗∶也指彻底追究审理伏望圣慈,尽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令尽理根治,依法施行。
    • 8.
      殿院释义:⒈宫内的殿与院。唐 王涯《宫词》之十六:“雕墙不断接宫城,金榜皆书殿院名。”⒉唐 宋 两代有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其主管官分别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后用以称殿中侍御史。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殿中侍御史谓之殿院。”宋 洪迈《容斋续笔·台谏不相见》:“韩公 摄饗明堂,殿中侍御史 陈洙 监祭,公问 洙:‘闻殿院与 司马舍人 甚熟。’洙 答以‘顷年曾同为直讲’。”

台谏(taiji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台谏是什么意思 台谏读音 怎么读 台谏,拼音是tái jiàn,台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台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