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争端 争端的意思
zhēngduān

争端

简体争端
繁体爭端
拼音zhēng duān
注音ㄓㄥ ㄉㄨㄢ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ēng,(1)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组词】:争夺。竞争。争长论短。(2) 力求实现。【组词】:争取。争气。争胜。(3) 方言,差,欠:总数还争多少?(4)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组词】:争不。争知。争奈。

duān,(1) 正,不歪斜。【例句】:端正(①事物不歪斜;②正派,正确;③使端正)。端丽。端然。端庄。端秀。端静。端坐。(2) 正派,正直。【组词】:端方。端直。端重(zhòng )。品行不端。(3) 事物的一头。【例句】:端的(dì)(①事情的经过,底细;②的确,果然;③究竟。均亦称“端底”)。端倪。端详。事端。争端。(4) 用手很平正地拿。【组词】:端盆。端碗。端茶。把问题端出来说清楚。(5) 姓。

基本含义

指争吵、争执的纠纷或冲突。

争端的意思

争端 [zhēng duān]

1. 引起争执的事端。

边界争端。

[dispute;]

争端 引证解释

⒈ 争讼的依据。指刑书。

《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於书。”
孔颖达 疏:“端谓本也,今铸鼎示民,则民知争罪之本在於刑书矣……刑书无违礼之罪,民必弃礼而不用矣。”

⒉ 指引起双方争执的事由。

唐 元稹 《处分幽州德音》:“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争端。”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他本是畅和风,息闹喳,又谁知启争端,搅是非。”
巴金 《化雪的日子》:“我想抓住这一点,我就可以解决他们的争端了。”


国语词典

争端 [zhēng duān]

⒈ 引起争执的事因。

《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


争端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争议释义:⒈争辩;争论。 ⒉因不一致而无结论。
    • 2.
      纠纷释义:争执的事情:调解纠纷。
    • 3.
      争执释义: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争执不下。双方在看法上发生争执。
    • 4.
      争吵释义:因意见不合大声争辩,互不相让:无谓的争吵。 争吵不休。

争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衅释义:内部的嫌隙、争端。
    • 2.
      争理释义:⒈犹言争端。⒉据理相争。
    • 3.
      争端释义:引起争执的事由:国际争端。 消除争端。
    • 4.
      争辟释义:⒈指刑律。《左传·昭公六年》:“火见,郑 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藏争辟焉。”林尧叟 注:“藏争罪之法也。”杨伯峻 注:“言刑书将起争端,故谓刑书为争辟。”《汉书·五行志上》:“郑 以三月作火铸鼎,刻刑辟书,以为民约,是为刑器争辟。”颜师古 注:“著刑於鼎,故称刑器。法设下争,故云争辟。”⒉竞相征召。唐 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诸侯闻之而愿交,三公礼之而争辟。”
    • 5.
      介入释义: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不介入他们两人之间的争端。
    • 6.
      兴戎释义:发动战争;引起争端。 《书·大禹谟》:“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孔颖达 疏:“兴戎,谓疾人而动甲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穆姬 ﹞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宋 程颐《四箴·言箴》:“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
    • 7.
      兵衅释义:战争的争端。
    • 8.
      内衅释义:内部的嫌隙、争端。
    • 9.
      卑梁释义:古地名,春秋 时 吴 的边邑,与 楚 边邑 钟离 相接。二邑有处女争桑,卑梁 人伤 钟离 之处女,因而引起争端,导致 吴 楚 发生战争。事见《史记·楚世家》。
    • 10.
      发衅释义:挑起争端。
    • 11.
      启衅释义:挑起争端:乘隙启衅。 也作起衅。
    • 12.
      启隙释义:产生嫌隙;引起争端。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万一交聘启隙,市马生嫌,屈指臺省诸公,瀛澥长城,未知谁属。”
    • 13.
      和事不表理释义:和事:平息争端;表理:摆道理,讲理。只平息争端,而不去评论是非曲直。
    • 14.
      和事老释义:调停争端的人,特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 15.
      和平共处释义: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
    • 16.
      啓衅释义:引发嫌隙;挑起争端。明 张敬修 等《文忠公行实》:“太师復以书抵 王公 曰:今之议者,皆谓和戎示弱,开市启衅,此殆不然。”《明史·梁震传》:“震 曰:‘凡启衅者,谓寇不扰边,我横挑邀功也。今数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中国 在 满清 政府统治下,即使不因鸦片启衅,迟早也要被出卖,沦为半殖民地。”
    • 17.
      外衅释义:指与外国的争端。《宋书·蔡兴宗传》:“若内难得弭,外衅未必可量。”《清史稿·选举志四》:“﹝ 同治 ﹞十年,以外衅迭启,时事日艰。”《文明小史》第三回:“据你説起来,难道他们敢打死外国人不成?他们有几个脑袋,敢替朝廷开此外衅呢?”
    • 18.
      大水冲了龙王庙释义: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 19.
      大水淹了龙王庙释义:龙王庙:管水之神的庙宇。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互相之间发生了争端。
    • 20.
      官秤释义:官府制定的标准秤。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在 东京 极有名声,论媒婆非自逞。今朝事体,管取圆成。怕有一轻一重,全凭官秤。”《清会典事例·户部·权量》:“乾隆 五十七年议准:小贩赴 河 东买盐,与坐商自相交易,毫无凭準,易起争端。应令仿照旧式,由 河东道 印烙,另製官秤三杆,给发中、东、西三场斗级收执。凡商贩交易,以此秤为準。”

争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衅释义:内部的嫌隙、争端。
    • 2.
      争理释义:⒈犹言争端。⒉据理相争。
    • 3.
      争端释义:引起争执的事由:国际争端。 消除争端。
    • 4.
      争辟释义:⒈指刑律。《左传·昭公六年》:“火见,郑 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藏争辟焉。”林尧叟 注:“藏争罪之法也。”杨伯峻 注:“言刑书将起争端,故谓刑书为争辟。”《汉书·五行志上》:“郑 以三月作火铸鼎,刻刑辟书,以为民约,是为刑器争辟。”颜师古 注:“著刑於鼎,故称刑器。法设下争,故云争辟。”⒉竞相征召。唐 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诸侯闻之而愿交,三公礼之而争辟。”
    • 5.
      介入释义: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不介入他们两人之间的争端。
    • 6.
      兴戎释义:发动战争;引起争端。 《书·大禹谟》:“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孔颖达 疏:“兴戎,谓疾人而动甲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穆姬 ﹞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宋 程颐《四箴·言箴》:“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
    • 7.
      兵衅释义:战争的争端。
    • 8.
      内衅释义:内部的嫌隙、争端。
    • 9.
      卑梁释义:古地名,春秋 时 吴 的边邑,与 楚 边邑 钟离 相接。二邑有处女争桑,卑梁 人伤 钟离 之处女,因而引起争端,导致 吴 楚 发生战争。事见《史记·楚世家》。
    • 10.
      发衅释义:挑起争端。
    • 11.
      启衅释义:挑起争端:乘隙启衅。 也作起衅。
    • 12.
      启隙释义:产生嫌隙;引起争端。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万一交聘启隙,市马生嫌,屈指臺省诸公,瀛澥长城,未知谁属。”
    • 13.
      和事不表理释义:和事:平息争端;表理:摆道理,讲理。只平息争端,而不去评论是非曲直。
    • 14.
      和事老释义:调停争端的人,特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 15.
      和平共处释义: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
    • 16.
      啓衅释义:引发嫌隙;挑起争端。明 张敬修 等《文忠公行实》:“太师復以书抵 王公 曰:今之议者,皆谓和戎示弱,开市启衅,此殆不然。”《明史·梁震传》:“震 曰:‘凡启衅者,谓寇不扰边,我横挑邀功也。今数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中国 在 满清 政府统治下,即使不因鸦片启衅,迟早也要被出卖,沦为半殖民地。”
    • 17.
      外衅释义:指与外国的争端。《宋书·蔡兴宗传》:“若内难得弭,外衅未必可量。”《清史稿·选举志四》:“﹝ 同治 ﹞十年,以外衅迭启,时事日艰。”《文明小史》第三回:“据你説起来,难道他们敢打死外国人不成?他们有几个脑袋,敢替朝廷开此外衅呢?”
    • 18.
      大水冲了龙王庙释义: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 19.
      大水淹了龙王庙释义:龙王庙:管水之神的庙宇。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互相之间发生了争端。
    • 20.
      官秤释义:官府制定的标准秤。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在 东京 极有名声,论媒婆非自逞。今朝事体,管取圆成。怕有一轻一重,全凭官秤。”《清会典事例·户部·权量》:“乾隆 五十七年议准:小贩赴 河 东买盐,与坐商自相交易,毫无凭準,易起争端。应令仿照旧式,由 河东道 印烙,另製官秤三杆,给发中、东、西三场斗级收执。凡商贩交易,以此秤为準。”

争端造句

1.国际争端,需要外交与政治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才能解决。

2.邻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应协商解决,不应诉诸武力。

3.美国三番五次对俄日岛屿争端发表大相径庭“意见”。

4.国际争端,大都需要外交与政治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才能解决。

5.邻里之间有争端要协商解决,万万不可大动干戈。

6.谦让可制止争端,柔和大爱可转祸为福。

7.我国政府一向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8.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9.美国介入了阿以争端

10.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11.大家应该互相理解,互想尊重,避免争端的发生。

12.争端的导火索是一群鲜为人知的岛屿。

争端(zhengdu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争端是什么意思 争端读音 怎么读 争端,拼音是zhēng duān,争端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争端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