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 [bó zhòng]
1. 兄弟之间的老大和老二。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例《出世》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英[elder and younger;]
伯仲 引证解释
⒈ 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称兄弟。
引《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汉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呜呼!分同伯仲,古则拜亲。”
《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 前蜀 杜光庭 《虬髯传》:“问其姓。曰:‘ 张。’问伯仲之次。曰:‘最长。’”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卢渥》:“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
清 钮琇 《觚賸·佞佛》:“魏里 丁清 惠公 之后,有伯仲二人,绩学工文。”
⒉ 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
引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东林 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王季思 等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意指朋党。”
清 曹寅 《秋饮》诗:“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
⒊ 古代对年长的男子,不称名字而称排行,表示尊敬。
引《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
⒋ 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参见“伯仲之间”。
引晋 王羲之 《与谢安书》:“蜀 中山水,如 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 崑崙 之伯仲也。”
宋 秦观 《代贺王左丞启》:“学穷 游 夏 之渊源,文列 班 杨 之伯仲。”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碧云寺》:“大抵 西山 兰若, 碧云、香山 相伯仲。”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四章:“中国 更有一浩大工程,可与长城相伯仲者,运河是也。”
国语词典
伯仲 [bó zhòng]
⒈ 兄弟间排行的次序。
引《礼记·檀弓上》:「幼年,冠字,五十以伯仲。」
唐·孔颖达·正义:「二十之时,虽云伯仲,皆配某甫而言;五十之时,直呼伯仲。」
近兄弟 手足 昆季
⒉ 形容才能相当,不相上下者。
引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聊斋志异·卷一·娇娜》:「画黛弯蛾,莲钩蹴凤,与娇娜相伯仲也。」
⒊ 朋党。
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伯仲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兄弟释义:⒈哥哥和弟弟:兄弟二人。兄弟单位。兄弟部队。兄弟民族。⒉弟弟。⒊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⒋谦辞,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自称:兄弟我刚到这里,请多多关照。
- 2.
手足释义:⒈指举动、动作:手足无措。⒉比喻弟兄:情同手足。
- 3.
昆仲释义:对别人兄弟(xiōngdì)的称呼。
- 4.
昆季释义:兄弟(xiōngdì)。
- 5.
昆玉释义:⒈昆仑山 的美玉。多用以比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和人才杰出等。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璡 则志烈秋霜,心贞 崑 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文选·陆倕<新刻漏铭>》:“陵机 之赋,虚握灵珠;孙绰 之铭,空擅 崑 玉。”李周翰 注:“灵珠、崑 玉,喻文章之美也。”唐 陈陶《寄兵部任畹郎中》诗:“崑 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⒉对别人兄弟的美称。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继》:“﹝ 继 ﹞与 皇甫冉 有髫年之故,契逾崑玉。”清 潘永因《宋稗类钞·博识》:“陆士衡 兄弟产於 崑山,后人因称兄弟为崑玉,言
伯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时伯仲释义:指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 2.
一时瑜亮释义:形容两个极富才华之人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 3.
一耦释义:⒈古代射箭时两人一组谓之一耦。《仪礼·大射》:“一耦揖升如初。”《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射者三耦,公臣不足,取於家臣。家臣,展瑕、展王父(一作 展玉父)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 为一耦;鄫鼓父,党叔 为一耦。”⒉二耜为一耦。⒊一个双数。与“一奇”相对。《朱子语类》卷六五:“天下之万数,出於一奇一耦。”
- 4.
且字释义:古代男子行冠礼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周 制,二十岁后、五十岁前但称某甫,谓之“且字”。五十岁后则依排行称某伯某仲等。《公羊传·桓公四年》“其称宰 渠伯纠 何”汉 何休 注:“据 刘卷 卒、氏采不名且字。”陈立 义疏:“且犹言藉也。冠后称伯某甫、叔仲季,唯其所当,不当单称伯仲,故以甫字藉之,若言承藉之义。”参阅 清 段玉裁《且字考》。
- 5.
仲叔释义:⒈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书·吕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⒉泛指兄弟、弟弟。清 陈确《祭祝子开美文》:“细书格言,精楷端淑,并师手札,汇藏一櫝,不遗诸子,不授仲叔。”⒊犹伯仲。评论人的才能时,比喻不相上下。《三国志·蜀志·庞统法正传评》:“儗之 魏 臣,统 其 荀彧 之仲叔,正 其 程、郭 之儔儷邪?”⒋复姓。春秋 卫 有 仲叔于奚。见《左传·成公二年》。
- 6.
伯仲之间释义: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 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 7.
伯仲间释义:见“伯仲之间”。
- 8.
伯仲释义:原意是哥哥和弟弟,老大和老二。 后多用于评论人物的等次,比喻二者不相上下:伯仲之间。相伯仲。
- 9.
华首释义:⒈白首。指老年。《后汉书·樊準传》:“故朝多皤皤之良,华首之老。”李贤 注:“华首,谓白首也。”《新唐书·张知謇传》:“伯仲华首同贵,时以为荣。”清 杜濬《椰冠道人歌》:“椰冠华首日相亲,人见椰冠识道人。”⒉指美女的秀发。晋 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餘芳。”
- 10.
吉德释义:美德;高尚的品德。《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姦为凶德。”汉 徐干《中论·法象》:“君子感凶德之如彼,见吉德之如此,故立必磬折,坐必抱鼓。”唐 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陆氏 姊事父母以孝闻,事姑如事母。善伯仲以悌达,事夫如事兄,睦族以惠和,煦下以慈爱,四者谓之吉德。”
- 11.
壎篪释义:亦作“壎箎”。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壎、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壎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毛 传:“土曰壎,竹曰篪。”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壎篪,以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孔颖达 疏:“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壎篪之相应和。”《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鐘统实……塤箎翁博。”《后汉书·明帝纪》:“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娱嘉宾。”金 王若虚《
- 12.
季孟释义:⒈指春秋时鲁国贵族季孙氏和孟孙氏。 ⒉犹伯仲之间,谓不相上下。
- 13.
并肩齐驱释义:形容两人能力相近,不分伯仲。
- 14.
指挥若定释义: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原诗为对诸葛亮功业的评价,意思是说他和商、周的贤相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处事的决断能力更在汉高祖的丞相萧何和曹参之上。后用以形容指挥员沉着、冷静、很有把握的样子。
- 15.
简素释义:⒈简约朴素。《宋书·裴松之传》:“松之 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旧唐书·唐临传》:“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於待物。”明 宋濂《方愚庵墓版文》:“生平奉养简素,不服紈綺,御一布袍,数年载不易,日不再肉,不治官事輒却肉不食,所守廉甚。”夏衍《法西斯细菌》第一幕:“静子,二十一岁,温文静婉……简素的和服上罩着白色围裙。”⒉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和绢帛。亦指书写用品。《南史·文学传论》:“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 之言,未或能尽。”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由是正声
- 16.
蚤成释义:⒈早熟。 谓提早成人。蚤,通“早”。汉 班固《白虎通·姓名》:“妇人十五称伯仲何?妇人值少变,阴阳道促蚤成。”⒉谓年少而有所成立。蚤,通“早”。《汉书·孔光传》:“光,帝师傅子,少以经行自著,进官蚤成。”
- 17.
诸葛铜鼓释义:相传为 诸葛亮 创制的铜鼓。清 薛福成 《振百工说》:“ 诸葛亮 在 伊尹 伯仲之间,所製有木牛流马,有诸葛灯,有诸葛铜鼓,无不精巧絶伦。”亦省称“ 诸葛鼓 ”。 清 赵翼 《关索插枪岩歌》“荒村处处瘞铜鼓”自注:“蛮村多铜鼓,皆云诸葛鼓也。”
- 18.
远致释义:⒈谓远方均来归附。 晋 左思《吴都赋》:“虽带甲一朝,而元功远致。”⒉谓从远方招引、求取。南朝 梁 萧统《答晋安王书》:“梁王 好士,淮南 礼贤,远致宾游,广招英俊。”宋 杨侃《皇畿赋》:“伐 大宛 以新求,涉 渥洼 而远致。”⒊犹远至。《魏书·崔挺传》:“﹝ 崔挺 ﹞又识 邢峦、宋弁 於童稚之中,并谓当远致。世称其知人。”《南史·骆文牙传》:“文牙 年十二,宗人有善相者,云:‘此郎容貌非常,必将远致。’”⒋谓高远的情致。《隋书·经籍志四》:“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
- 19.
鸿雁行释义:指兄弟。典源《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释义“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逾。”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示例清 蒲松龄《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朱陈两姓偏多。”
伯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时伯仲释义:指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 2.
一时瑜亮释义:形容两个极富才华之人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 3.
一耦释义:⒈古代射箭时两人一组谓之一耦。《仪礼·大射》:“一耦揖升如初。”《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射者三耦,公臣不足,取於家臣。家臣,展瑕、展王父(一作 展玉父)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 为一耦;鄫鼓父,党叔 为一耦。”⒉二耜为一耦。⒊一个双数。与“一奇”相对。《朱子语类》卷六五:“天下之万数,出於一奇一耦。”
- 4.
且字释义:古代男子行冠礼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周 制,二十岁后、五十岁前但称某甫,谓之“且字”。五十岁后则依排行称某伯某仲等。《公羊传·桓公四年》“其称宰 渠伯纠 何”汉 何休 注:“据 刘卷 卒、氏采不名且字。”陈立 义疏:“且犹言藉也。冠后称伯某甫、叔仲季,唯其所当,不当单称伯仲,故以甫字藉之,若言承藉之义。”参阅 清 段玉裁《且字考》。
- 5.
仲叔释义:⒈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书·吕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⒉泛指兄弟、弟弟。清 陈确《祭祝子开美文》:“细书格言,精楷端淑,并师手札,汇藏一櫝,不遗诸子,不授仲叔。”⒊犹伯仲。评论人的才能时,比喻不相上下。《三国志·蜀志·庞统法正传评》:“儗之 魏 臣,统 其 荀彧 之仲叔,正 其 程、郭 之儔儷邪?”⒋复姓。春秋 卫 有 仲叔于奚。见《左传·成公二年》。
- 6.
伯仲之间释义: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 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 7.
伯仲间释义:见“伯仲之间”。
- 8.
伯仲释义:原意是哥哥和弟弟,老大和老二。 后多用于评论人物的等次,比喻二者不相上下:伯仲之间。相伯仲。
- 9.
华首释义:⒈白首。指老年。《后汉书·樊準传》:“故朝多皤皤之良,华首之老。”李贤 注:“华首,谓白首也。”《新唐书·张知謇传》:“伯仲华首同贵,时以为荣。”清 杜濬《椰冠道人歌》:“椰冠华首日相亲,人见椰冠识道人。”⒉指美女的秀发。晋 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餘芳。”
- 10.
吉德释义:美德;高尚的品德。《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姦为凶德。”汉 徐干《中论·法象》:“君子感凶德之如彼,见吉德之如此,故立必磬折,坐必抱鼓。”唐 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陆氏 姊事父母以孝闻,事姑如事母。善伯仲以悌达,事夫如事兄,睦族以惠和,煦下以慈爱,四者谓之吉德。”
- 11.
壎篪释义:亦作“壎箎”。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壎、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壎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毛 传:“土曰壎,竹曰篪。”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壎篪,以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孔颖达 疏:“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壎篪之相应和。”《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鐘统实……塤箎翁博。”《后汉书·明帝纪》:“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娱嘉宾。”金 王若虚《
- 12.
季孟释义:⒈指春秋时鲁国贵族季孙氏和孟孙氏。 ⒉犹伯仲之间,谓不相上下。
- 13.
并肩齐驱释义:形容两人能力相近,不分伯仲。
- 14.
指挥若定释义: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原诗为对诸葛亮功业的评价,意思是说他和商、周的贤相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处事的决断能力更在汉高祖的丞相萧何和曹参之上。后用以形容指挥员沉着、冷静、很有把握的样子。
- 15.
简素释义:⒈简约朴素。《宋书·裴松之传》:“松之 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旧唐书·唐临传》:“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於待物。”明 宋濂《方愚庵墓版文》:“生平奉养简素,不服紈綺,御一布袍,数年载不易,日不再肉,不治官事輒却肉不食,所守廉甚。”夏衍《法西斯细菌》第一幕:“静子,二十一岁,温文静婉……简素的和服上罩着白色围裙。”⒉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和绢帛。亦指书写用品。《南史·文学传论》:“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 之言,未或能尽。”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由是正声
- 16.
蚤成释义:⒈早熟。 谓提早成人。蚤,通“早”。汉 班固《白虎通·姓名》:“妇人十五称伯仲何?妇人值少变,阴阳道促蚤成。”⒉谓年少而有所成立。蚤,通“早”。《汉书·孔光传》:“光,帝师傅子,少以经行自著,进官蚤成。”
- 17.
诸葛铜鼓释义:相传为 诸葛亮 创制的铜鼓。清 薛福成 《振百工说》:“ 诸葛亮 在 伊尹 伯仲之间,所製有木牛流马,有诸葛灯,有诸葛铜鼓,无不精巧絶伦。”亦省称“ 诸葛鼓 ”。 清 赵翼 《关索插枪岩歌》“荒村处处瘞铜鼓”自注:“蛮村多铜鼓,皆云诸葛鼓也。”
- 18.
远致释义:⒈谓远方均来归附。 晋 左思《吴都赋》:“虽带甲一朝,而元功远致。”⒉谓从远方招引、求取。南朝 梁 萧统《答晋安王书》:“梁王 好士,淮南 礼贤,远致宾游,广招英俊。”宋 杨侃《皇畿赋》:“伐 大宛 以新求,涉 渥洼 而远致。”⒊犹远至。《魏书·崔挺传》:“﹝ 崔挺 ﹞又识 邢峦、宋弁 於童稚之中,并谓当远致。世称其知人。”《南史·骆文牙传》:“文牙 年十二,宗人有善相者,云:‘此郎容貌非常,必将远致。’”⒋谓高远的情致。《隋书·经籍志四》:“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
- 19.
鸿雁行释义:指兄弟。典源《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释义“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逾。”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示例清 蒲松龄《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朱陈两姓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