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腆 [bù tiǎn]
1. 不丰厚,不富足。古代用作谦词。
例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英[not rich and generous;]
不腆 引证解释
⒈ 不善。
引《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诸禰庙,辞无不腆。”
郑玄 注:“腆,善也。”
《魏书·桓玄传》:“竖子 桓玄,故大司马不腆之息,少怀狡恶,长而不悛。”
⒉ 谦词。不丰厚。
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杜预 注:“腆,厚也。”
宋 苏轼 《谢求婚启》:“恭驰不腆之币,永结无穷之欢。”
《好逑传》第十三回:“今 过老先生 万不得已,只得亲修尺楮:具不腆之仪,以代斧柯。”
⒊ 谦词。犹言浅薄。
引唐 柳宗元 《送萧鍊登第后南归序》:“僕不腆,见邀为序。狂夫之言非所以志君子也,自达而已。”
宋 秦观 《上吕晦叔书》:“某丘墓之邑实隶麾下,是以輒忘贱陋,取其不腆之文,録在异卷,贄诸下执事。”
国语词典
不腆 [bù tiǎn]
⒈ 不丰厚。通常为赠人礼物的谦词。
引《左传·僖公三十三》:「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晋·杜预·注:「腆,厚也。」
⒉ 不善。
引《仪礼·士昏礼》:「辞无不腆,无辱。」
不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腆之酒释义:不腆:不丰厚。自谦之词,意思是不丰盛的酒席。出处:《仪礼·燕礼》:“寡君有不腆之酒。”
- 2.
产马释义:本地所产之马。《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有不腆先人之产马,使 求 荐诸夫人之宰,其可以称旌繁乎!”
- 3.
共职释义:供奉,贡献。共,通“供”。《左传·昭公四年》:“小国共职,敢不荐守?”《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紓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周惠王 大喜曰:‘楚 不共职久矣,今效顺如此,殆先王之灵乎?’”
- 4.
内官释义:⒈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杜预 注:“内官,近官。”孔颖达 疏:“其内官亲近王者,为次序以当其夜,若今宿直递持更也。”⒉宫中的女官属。《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⒊宦官,太监。《史记·李斯列传》:“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唐 李德裕《长安秋夜》诗:“内官传詔问戎机,载笔金鑾夜始归。”清 尤侗《王先生》诗:“不见 高皇 竖铁
- 5.
挠败释义:⒈ 溃败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挠败。 --《左传.成公二年》⒉沧鳌澳颖薄?故将以民为体,而民以将为心,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淮南子.兵略》
- 6.
旌繁释义:车马的饰物。 旌,车的旗饰;繁,马缨。《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有不腆先人之产马,使 求 荐诸夫人之宰,其可以称旌繁乎。”杜预 注:“繁,马饰繁缨也。”
- 7.
无辱释义:⒈谦词。犹言不劳枉驾。《左传·昭公二年》:“非伉儷也,请君无辱。”《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昬昕,受诸禰庿。辞无不腆、无辱。”郑玄 注:“主人不谢来辱。”贾公彦 疏:“主人不谢来辱者,此亦是不为谦虚,教女正直之义也。”⒉不受耻辱;不受侮辱。汉 刘向《说苑·敬慎》:“谚曰:‘诫无詬,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三国志·魏志·何虁传》:“太祖 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虁 常蓄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昭宣帝三》:“﹝ 丁会 ﹞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贼,为佐
- 8.
滞积释义:⒈积压。亦指积压的财物。《左传·襄公九年》:“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紓执事。”韦昭 注:“滞,久也……穀久积则将朽败,执事所忧也。”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粟帛滞积,大业惟兴。”宋 司马光《知人论》:“丰衣食,衍货财,通有无,紓滞积,此司会之职也。”⒉指郁积的思想感情。汉 蔡邕《瞽师赋》:“咏新诗之悲歌,舒滞积而宣鬱。”
- 9.
焜耀释义:⒈同“焜燿”。《法苑珠林》卷四一:“又进至一处,见崇臺广厦、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暉彩眩目。”《红楼梦》第六四回:“是日,丧仪焜耀,宾客如云。”清 黄景仁《尧母庙》诗:“丹陵缅鬱盘,黄云想焜耀。”宋 王安石《祭吕侍读文》:“是为世臣,焜耀家邦。”⒉焜燿:明照;照耀。《左传·昭公三年》:“不腆之适,以备内宫,焜燿寡人之望。”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曰:“焜,明也;燿,明也。”唐 柳宗元《为李京兆祭杨凝文》:“冀兹竞爽,焜燿儒林。”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汉 族神灵,久焜燿於四海。”⒊光辉;辉煌。唐 独孤及《送
- 10.
瑞节释义:⒈即玉节。 古代朝聘时用作凭信的玉制符节。《周礼·地官·调人》:“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孙诒让 正义:“凡玉节,通谓之瑞节。”《左传·文公十二年》:“﹝寡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下:“夫瑞节者,有五种:一曰镇圭,二曰牙璋,三曰穀圭,四曰琬圭,五曰剡圭。”⒉指瑞与节。《国语·周语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为贄币瑞节以镇之。”韦昭 注:“瑞,六瑞。王执镇圭,尺二寸;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六寸;子执穀璧,男
- 11.
要结释义:结合;邀引交结。《左传·文公十二年》:“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宋书·索虏传》:“初,亡命 司马楚之 等藏窜 陈留 郡界。虏既南渡,驰相要结,驱扇疆埸,大为民患。”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酷吏以击剥为声,上多以为能;贪吏以要结为事,上多为所中。”清 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前者,旌斾自 江西 移 湖南,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愿一叩首马前。先生岂人人被之泽,以要结之哉?”
- 12.
请见释义:⒈请求接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却 畏偪,将焚公宫,而弑 晋侯。寺人 披 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论语·八佾》:“仪 封人请见,曰:‘君子之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⒉宋 代士人的一种礼节。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杂录》:“国初袭 唐 末士风,举子见先达,先通牋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投启事,谓之谢见。”⒊相见。请,敬辞。《左传·成公二年》:“齐侯 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於敝邑,不腆敝赋,詰朝请见。’”⒋邀请会见。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一:“忽有外交部部员传信给我们,说总
- 13.
遗币释义:谦称先人的遗墨。币,通“敝”。明 徐渭《吕尚书行状》:“某翁与若翁,公所悉也,不腆先人之遗币,若小子日所纪与诸宗之年所谱者,敢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