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湿 [rú shī]
1. 浸泡,泡在水里或其它液体里;使浸透或泡软。
英[ soak; ]
2. 使湿;用水或其它液体浸透或弄湿。
英[ make wet; ]
濡湿 引证解释
⒈ 犹潮湿。
引《管子·度地》:“﹝当秋三月﹞不利作土功之事,濡湿日生,土弱难成。”
汉 陆贾 《新语·慎微》:“暴天下之濡湿,照四方之晦冥。”
《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又投身入水,即乘黄龙而出,衣服毫不濡湿。”
沙汀 《一个秋天晚上》:“身子朝前一耸,她就那么恶狠狠地望定所丁;而她的大眼睛濡湿了。”
国语词典
濡湿 [rú shī]
⒈ 沾湿、潮湿。「湿」文献异文作「湿」。
引《管子·度地》:「不利作土功之事,濡湿日生,土弱难成。」
《喻世明言·卷一三·张道陵七试赵升》:「真人又投身入水,即乘黄龙而出,衣服毫不濡湿。」
濡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横蒸释义:犹弥漫。 龚振黄《<青岛潮>弁言》:“即不然,而听彼凭陵城社,妖雾横蒸,呴沫濡湿,代谢代兴,则今日之男女学生、教员以及兵、农、工、商,安知不相习而为他年今日大小官僚、名流、武人、政客、奸商、劣绅、土猾也。”
- 2.
沾洒释义:⒈水珠洒落浸湿。多指流泪。唐昭宗《菩萨蛮》词:“飘飘且在三峯下,秋风往往堪沾洒。”宋 柳永《洞仙歌》词:“每祗向、洞房深处,痛怜极宠,似觉些子轻孤,早恁背人沾洒。”明 陆采《明珠记·送愁》:“空交人泪珠沾洒。伊知么,伊还知道泪还加。”清 陈维崧《贺新郎》词:“粉壁练裙沾洒徧,墨汁酒痕都有。”⒉霑灑:谓水珠或泪珠等洒落并使沾着物濡湿。《北齐书·窦泰传》:“电光夺目,驶雨霑洒。”唐 杜甫《伤春》诗之四:“岂无 嵇绍 血,霑洒属车尘。”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季兰》:“率以明白之操,徽美之诚,欲见於悠远,寓文以
- 3.
浸淫释义:⒈浸润;濡湿。 汉 董仲舒《雨雹对》:“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唐 韩偓《荷花》诗:“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⒉引申为浸染,濡染。《墨子·大取》:“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孙诒让 间诂:“《文选·洞簫赋》李 注云:‘浸淫,犹渐冉,相亲附之意也。’”汉 东方朔《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元 石岩《<志雅堂杂钞>序》:“翁浸淫乎前辈,商榷乎朋儕,故词为专门而不仅词也。”清 戴名世《<狄向涛稿>序》:“余故独著 向涛 之志如此,以见世犹有卓然自立不为世俗之所浸
- 4.
相忘江湖释义:原指两条鱼因泉水干涸,被迫相互呵气,以口沫濡湿对方来保持湿润。它们不禁怀念昔日在江湖中互不相识,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多指在尘世中忘却彼此,不通音讯。
- 5.
离簁释义:⒈亦作“离褷”。亦作“离蓰”。亦作“离纚”。亦作“离縰”。濡湿貌。⒉毛羽始生貌。⒊浓密貌。
- 6.
缡褷释义:⒈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褵,通“离”。⒉离披散乱貌。
- 7.
衲衲释义:濡湿貌。 衲,通“纳”。语本 汉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明 唐寅《题画》诗之五:“百尺松杉贴地青,布衣衲衲髮星星。”
- 8.
襹褷释义:shī shī ㄕㄧ ㄕㄧ 襹褷 .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唐 刘禹锡《送景玄师东归》诗序:“庐山 僧 景玄 袖诗一轴来谒,往往有句轻而遒,如鹤雏襹褷,未有六翮。”.用以形容草木濡湿之状。
- 9.
霑洒释义:⒈谓水珠或泪珠等洒落并使沾着物濡湿。《北齐书·窦泰传》:“電光奪目,駛雨霑灑。”唐 杜甫《伤春》诗之四:“豈無 嵇紹 血,霑灑屬車塵。”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季兰》:“率以明白之操,徽美之誠,欲見於悠遠,寓文以宣情,含毫而見志,豈泛濫之故,使人擊節霑洒,彈指追念,良有謂焉。”清 顾炎武《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欑宫时闻缅国之报》诗:“年年霑灑頻寒食,咫尺龍髯近帝旁。”⒉使人受惠。《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常慙血怨居臣下,明君巡幸恩霑灑。”
- 10.
鱼油释义:从鱼体中提取出来的油。也泛指鱼类和海兽的体油、肝油、内脏油等。有工业价值,或供食用。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大中 初…… 女王国 贡龙油綾、鱼油锦,纹彩尤异,皆入水不濡湿,云有龙油、鱼油故也。”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潁州 亦食鱼油,颇腥气。”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毕力涅克 却是 苏联 的作家,但据他自传,从革命的第一年起,就为着买面包粉忙了一年多。以后,便做小说,还吸过鱼油。”